四川新聞網記者從
成都市住建局得悉,為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盡力建造國際文化名城,深化實施《
成都市前史修建和前史文化街區維護條例》,進一步增加全市前史修建維護數量,完善
成都市前史文化名城維護體系,近期市住建局整理出了
四川師范大學獅子山校區榜首教學樓等41處具有前史文化價值的老修建,經市前史修建和前史文化街區維護專家咨詢委員會審議通往后,報市政府同意發布。到現在,全市前史修建數量已達到229處。
四川瀘州墻體廣告 第十五批前史修建維護主張名錄共有41處。其間,中心城區“11+2區域”共29處,主要為高校內的修建及工業遺產,
四川師范大學和
成都理工大學分別有4處、5處當選;青白江區城廂鎮前史修建也比較會集,本批有4處當選。其他區(市)縣申報有24處,簡陽數量最多,且主要會集在石橋鎮,共8處。從修建類型上來,以傳統民居為主,約占34%;從修建時代上看,大都建于1949-1979年,修建時代最早的是姚渡鎮曾家村寨,始建于清道光年間。
四川瀘州墻體廣告 值得一提的是,成華區工業遺產此次有4處當選,其間禾創藥業庫房、107庫房正在結合城市更新進行活化使用,將打造為文創產業園區,成為
成都又一地標性修建。
下一步,
成都市將依照住宅城鄉建造部、省住宅城鄉建造廳要求,活躍推動前史修建維護使用試點城市作業,盡力做好前史修建資源普查、名錄確定、圖則編制、測繪建檔等基礎性作業,不斷健全前史修建可持續維護機制,探究樹立前史修建多元化維護使用
成都模式,活躍推動前史修建活化使用與“天府錦城”等城市更新項目有機結合,精心培育一批帶有鮮明
成都印記、在
四川乃至全國具有必定影響力的前史修建活化使用示范項目。
新聞多一點:
這些前史修建看過來——
1.禾創藥業庫房,
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西路32號
禾創藥業庫房坐落成華區二仙橋西片區,始建于20世紀50時代,原為
成都市醫藥采購站儲備庫房,包含8個1層紅磚庫房,占地約32畝,總修建面積約12606平方米。該庫房依托鐵路走行線向西南各地市州配送相關
醫療物資,是其時重要的
醫療藥品、物資中轉地,為
成都市的醫藥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奉獻,具有必定的社會人文價值。2017年7月,成華區政府和完美國際控股集團,一起打造了現有的完美文創公園,隸歸于成華區“紅倉”品牌體系工程。園區致力于推動“文、商、學、研”深度交融,推動“創、產、娛、教” 協同共振,打造以“文創”為核心、以“游戲、影視、音樂、教育”為主要業態、以“工業遺產+文創公園+產業高地+立異社區”為共生模式的產城生態體系,刻畫工業文明與
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新地標”,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
2.姚渡鎮曾家老村寨,青白江區姚渡鎮光明村8組。
四川瀘州墻體廣告 曾家老村寨始建于清道光(1820—1850)年間,由
廣東客家移民后代曾秀清及其后代掌管修建。據曾家族譜記載,曾氏是曾參的后裔,為曾參七十七代孫。青白江區姚渡鎮現存三個曾家村寨,分別為曾家老村寨、上新寨和下新寨,先后修建于公元1830-1873年,從清道光、咸豐到同治中期,歷經40多年,每個村寨修建面積逾四十畝,規模宏大,曾被譽為“川西榜首客家莊園”。曾家老村寨是最早修建的一個。修建者曾秀清以務農為本,也通過買賣糧食、川椒、白蠟等很是賺了些錢,在姚渡鎮上買街房數十間,有“曾半街”之稱。隨著后代后代人數增多,曾秀清為處理居住及后代教育問題,決議修村寨。一家人從灌縣買木材、金堂買石材,就地燒瓦滾磚,用十年時刻修建而成。抗戰期間,
山西銘賢校園(
山西農大前身)內遷
四川,曾用曾家老村寨作為校本部、女生部、教師宿舍、伙食團,寨門前是大操場。抗戰結束后,村寨償還原主,由曾紹琪、曾道等持續舉行私立蜀賢中學。
四川瀘州墻體廣告 曾家老村寨建造時代久遠,為
廣東客家移民入蜀后修建,是清代“湖廣填
四川”移民運動的重要見證,也記錄了抗戰期間文化教育活動內遷的前史,具有較為重要的紀念含義和前史價值。
3.簡陽石橋
簡陽石橋因地處水陸交通要道,盛產食鹽、糧食、棉花等,成為
成都區域重要的產品集散地,商賈聚集,船桅林立,人眾熙攘,熱鬧反常,一度有“小
漢口”之稱,民國時期被譽為“川中四大名鎮”之一。20世紀50時代,成渝鐵路建成通車,水運業闌珊,石橋商貿逐步衰敗,但留下了一大批記錄著石橋曾經的輝煌的老修建。到現在,簡陽石橋已有11處老修建獲批為“
成都市前史修建”,而第15批名錄中就多達7處。其間,石橋“船幫”原址為民國時期水上運送幫會組織的議事、辦公場所;永昌旅店、大興旅館和江天茶鋪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石橋重要的社會公共活動空間;石橋樊氏老屋、
江西街41—45號民居和
中山街8—20號民居則承載著歸于這處移民古鎮石橋鎮的家長里短的記憶。
四川瀘州墻體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