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間,來巴塘經商的漢人安排成立了漢商公會,又名財神會。由會首辦理業務。漢商公會成立意圖,是為了添加漢商的凝聚力,避免外力排擠。
四川內江墻體廣告 跟著在巴塘經商的漢族商人越來越多,漢藏同胞的商貿來往更加頻繁。
四川內江墻體廣告 在巴塘待久了,年年月月,看著遠飛的大雁,遠離故土的漢族商人把巴塘作為第二故鄉,覺得有必要修個會館之類,大伙有空來喝喝茶、吃吃飯,互通生意上的信息,逢年過節也有個熱鬧歡慶的場所。還有一個原因,漢族商人大多與巴塘本地藏族女子結婚生子,為了讓后代懂康藏文化,健康成長,也覺得有必要修個關帝廟。
四川內江墻體廣告 雍正五年(1727年)夏,當格桑花開得正旺,漢商公會聯絡其時清政府駐巴塘的漢族綠營官兵(清朝規定漢兵用綠色軍旗),建議修建關帝廟。音訊傳出,得到很多人呼應。修建費用,除會員捐助外,還向巴塘表里的漢族官商募捐。修建首要項目是購置廟基,建古剎,立神像,設戲樓、修鐘鼓樓。
四川內江墻體廣告 為了把好工程質量關,漢商公會還推選3人為會首主事,首要擔任建廟的業務。他們從內地雇請了一批手藝好的泥工、石匠和制作磚瓦、石灰、雕塑的工人來巴塘參與工程。寧靜的高原古城,一下熱鬧了。
竣工后,商人們在關帝廟內興辦漢文私塾,歡迎藏族學生來就讀,一律實行免費,教育經費由漢商公會出資,首要教《百家姓》(四書五經)《三字經》《資治通鑒》以及漢藏民族文化禮儀等。1748年,漢商公會改名為川滇陜三省同鄉會,同當地人的商貿、文化來往也更密切。
四川內江墻體廣告 地方志記載,當年出力出資修建關帝廟的會員,除了在巴塘的80名商界士紳(藏名“沖巴甲覺”),還有清廷派駐于此的綠營官兵83名。竣工前夕,這些人均將名字銘鑄在大銅鐘上,以示紀念。可惜這個鐘后來不復存在了。
四川內江墻體廣告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通過37年施工,關帝廟總算建成。當年的關帝廟算是巴塘的一個地標,占地一萬多平方米,修建的觸角四處延伸,看上去很有些氣勢。廟內,塑有財神、關羽、關平、周倉和軒轅黃帝,魯班、嫘祖、孫臏等神像,廟后還修有觀音殿。主樓之外還建有魁星閣、戲臺、鐘鼓樓和大院壩。全體院落,錯落有致,層層疊疊,煞是漂亮。
四川內江墻體廣告 關帝廟東側的鐘鼓樓鐘,有一口銅鑄的大鐘和一面大型皮鼓,每月初一、十五的白天正午和午夜十二點正時,鳴鐘擊鼓,以表明這兩天為敬奉“關帝”的日子。
四川內江墻體廣告 巴塘關帝廟的修建,影響了康藏地區的藏族同胞,也興起了崇敬關羽、朝拜關帝廟的風俗,更首開康巴藏區修建漢式古剎之先河,各路人馬爭相來觀賞聚會。裊裊香火,一如藏家門窗前的風馬旗,帶著祈福的翻卷聲,飄蕩在蒼茫蒼蒼的康藏高原。
四川內江墻體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