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出爐的蒸籠散發出的一片騰騰熱氣中,第五屆我國(
天門)蒸菜美食節開幕。
湖北潛江
墻體廣告 揭開扣碗或蒸籠蓋,微黃、米白的米粉裹住魚、肉、青菜,香氣誘人,味醇汁濃,這是“粉蒸”;還有出籠時加點蔥花、蒜泥、胡椒,再澆少量滾燙的熱油,上桌時盤中“噼里啪啦”作響的,這是“炮蒸”。
湖北潛江
墻體廣告 此時,蒸菜的“江湖”,因蒸菜美食節而沸騰。
湖北潛江
墻體廣告 天門“九蒸”,無蒸不成席
韓國導游常說,“咱們發現一種菜,就把它泡了。”
天門人也會理直氣壯地說,“咱們發現一種菜,就把它蒸了。”
湖北潛江
墻體廣告 據考證,
天門蒸菜最早可上溯到石家河文化時期。王匡、王鳳兩兄弟在竟陵起義,遭官兵追擊,起義軍無以為食,只能靠挖野荸薺等野菜充饑。當地農人知道后,紛紛獻出家里珍貴的備荒糧食。起義軍將糧食磨成米粉,與野菜拌在一起蒸,難以下咽的野菜變得有香有味。
天門蒸菜由此傳開,當時稱作“匡鳳菜”或“綠林菜”。
湖北潛江
墻體廣告 如今,蒸菜已成
天門的一道“金字招牌”,幾乎家家會做,民間宴席有“無蒸不成席”的說法。逢年過節,餐桌上香馥馥的“十大碗”,九碗都是蒸菜。蒸法也由開始的清蒸、粉蒸等開展成“九蒸”,即粉蒸、清蒸、炮蒸、扣蒸、包蒸、釀蒸、把戲造型蒸、封蒸、干蒸九種技法,品種3000多個。
湖北潛江
墻體廣告 “170萬
天門公民,至少100萬人會做蒸菜;95%以上的餐飲店供給有蒸菜。”
天門烹飪協會會長吳斌自豪地說。
湖北潛江
墻體廣告 2010年,
天門獲全國首個“我國蒸菜之鄉”稱謂。2014年,
天門蒸菜當選國務院禮賓菜單,并登上《舌尖上的我國》第二季,今年又登上央視《回家吃飯》欄目。
湖北潛江
墻體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