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周學文4月9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說,從歷年春季火災發作規律看,1至4月華北、西北、華東、華南、西南地域森林火險等級比擬高,進入5月份,東北、
內蒙古林區防火形勢最為嚴峻,春防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必需時辰繃緊平安這根弦,堅決遏制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和群死群傷事故。
3月底在
四川涼山州西昌市突發的森林火災,形成了嚴重的生命、財富損失,而火災帶來的安康傷害也惹起了人們的關注。3月30日下午,隨同森林火災,大量濃煙順風飄進了西昌城區。全城被一層黃色煙霧覆蓋,有居民表示煙霧洋溢,影響正常呼吸。
另據外媒報道,有研討報告顯現,在2019—2020年度夏季,暴虐澳大利亞東部的森林大火煙霧形成417人死亡,1124例因心血管疾病住院和2027例呼吸系統疾病,以及1305例哮喘急診報告。
火魔“兇神惡煞”,“煙魔”害起人來更是“肆無忌憚”。火災煙霧為何會惹起死亡風險?吸入火災煙霧會引發哪些疾病傷害人體安康?遇到火災時該如何盡量減少煙霧對身體的傷害?
濃煙才是奪人生命的第一殺手
在眾多火災案例中,熊熊大火常常不是“燒死”人的直接武器,大火產生的濃煙才是奪人生命的第一殺手。
四川省腫瘤
醫院平安捍衛部部長李琦智表示,在火災中喪生的人,有超越60%是死于煙霧,煙霧的危害主要來自于它的毒性及其里面的小粒子煙塵。
“火災毒霧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化氫、丙烯醛、煙霧以及砷化氫、苯、溴化氫、雙光氣、路易氏氣、芥子氣等有毒氣體。”李琦智說,一氧化碳中毒是濃煙致命的主要毒性。
李琦智說,當空氣中一氧化碳含量為1.3%時,人呼吸數次便會昏迷,幾分鐘內便可惹起死亡,而常見建筑資料熄滅產生的一氧化碳含量就高達2.5%。另外還有一些資料,如聚氯乙烯、尼龍、羊毛、理綢等纖維類物品熄滅時能產生劇毒氣體,對人的要挾更大。
我們常說“火勢迅猛”,但其實煙霧的蔓延速度遠超越火勢蔓延。“煙霧能夠說無孔不入,其蔓延速度超越火的5倍,一樓起火,十幾秒鐘,十樓就煙霧洋溢,可能就惹起人窒息死亡。”李琦智說,煙霧的活動方向就是火勢蔓延的途徑,溫度極高的濃煙,在2分鐘內就可構成烈火,而且對相距很遠的人也能構成生命要挾。
不在火場中心也可能呼吸道受損
西昌山火發作后,大量黃煙覆蓋在城區,固然大火與市區有一定間隔,但大火中的那些有毒氣體早曾經對城市里人們的安康“摩拳擦掌”。
四川省腫瘤
醫院胸外科二病區主任、
四川省抗癌協會腫瘤防治科普委員會主任委員莊翔說,人體吸入大火產生的有毒氣體后,可能惹起支氣管炎、哮喘,嚴重時呈現化學性肺炎、肺間質性或肺泡性肺水腫等疾病,患者可呈現流淚、咽痛、胸痛、氣短、咳嗽、心悸、泡沫痰、血性痰、呼吸艱難、發紺等病癥,嚴重者可停頓為急性呼吸困頓綜合征(ARDS),以至形成死亡。
“這是火場中濃煙和氣體招致的人體吸入性損傷。”莊翔引見,吸入性損傷就是指熱空氣、蒸氣、煙霧、有害氣體、揮發性化學物質中某些化學成分被人體吸入形成的呼吸道、肺本質損傷,以及毒性氣體和物質吸入惹起的全身性化學中毒。
莊翔說,輕度吸入性損傷多限于口鼻腔和咽部,臨床可見含炭粒的痰液,口腔紅腫、時有水泡,喉部常有細微疼痛和枯燥感;中度吸入性損傷主要侵及咽、喉和氣管,常伴有聲音嘶啞,上呼吸道發紅、水腫;重度吸入性損傷常常傷及支氣管、細支氣管和肺泡,產生氣道黏膜零落、肺水腫、肺不張等現象,呈現嚴重的呼吸艱難。
“此外,由于煙霧招致缺氧和血管收縮,關于已有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支炎、肺心病等患者,能夠誘發原有疾病的急性發作,招致哮喘、呼吸艱難、心衰,以至要挾生命。”莊翔說。
當發作火災時,與如此兇惡的“煙魔”對手冤家路窄,我們“打不過但躲得起”。“堅持冷靜,不要自覺出逃,先分辨火源方位及有毒煙霧活動方向,避開煙霧濃度高的區域,向火源的上風方向轉移。”李琦智說,轉移時用一定厚度的濕毛巾捂住口鼻,在靜止或穿過濃煙時要盡量使身體恤近空中。
李琦智說,在室內首先要做到與煙霧隔離,立刻關閉與有毒煙霧區域相連的門窗,用軟布將縫隙填實,同時翻開和外界非煙霧區相通的通道,使室內堅持有足夠的氧氣。然后再向窗外發出求救信號等候救援,或用繩索緊拴在窗框、暖氣管、鐵欄桿等固定物上,用毛巾、布條等維護手心,順繩滑下或下到未著火的樓層脫離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