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旅游”、“云學習”、“云辦公”……疫情在改動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給文旅產業的開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方向,特別是“云觀展”熱潮的興起使得文博物館的網上展廳和虛擬觀展成為不少人充實“宅家”光陰的必備“神器”。隨著疫情形勢向好,近期各地的博物館等單位也都將有序開放,當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云游博物館”風潮要如何繼續?記者采訪理解到,不少文博行業相關人士以為,用新的媒介、新的言語“轉譯”古老的故事,能夠助其傳播得更快更遠,文博場館線上形式的探究,也將會越走越遠。
文博直播拓新途
相較于線下擁堵的參觀體驗,游客在直播間里享用1對1的“VIP解說”,互動性更強,游客還能經過評論與解說員“主播”停止花式互動。3月18日,
天津梁啟超留念館就參與了“博物館與你在一同”直播專題,帶廣闊網友走進梁啟超故居和“飲冰室”書齋吧,與觀眾停止著在線溝通,將梁啟超留念館的館藏文物、歷史建筑和文化內涵直觀的展示給大家。此前,中國國度博物館、敦煌研討院、
南京博物院、
湖南省博物館、
浙江省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
廣東省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館、張氏帥府博物館等也都停止過直播,各博物館均派出優秀解說員擔任主播,同時約請跨界嘉賓參與,直播解說館內重要線上展覽,讓觀眾深居簡出就能賞文物、看大展。能夠預見,直播這種數字化的觀展方式,關于博物館來說將來會常態化。
“云”端觀展注新意
網上展覽、虛擬展廳等方式非新穎事物,近些年很多博物館都有相關探究,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時開展,線上看展的體驗已十分接近現場參觀。這場疫情,讓全國各地的文博場館都愈加積極的擁抱數字化,“云”端觀展的優勢和效果也越發凸顯出來。
天津博物館自大年初一同,就在微信公眾號推出“天博約會博物館——云·看展”活動,讓廣闊觀眾深居簡出賞文物之美。期間,天博還特別推出了“云觀安第斯”線上活動,一經上線就廣受好評,觀眾經過線上觀展對安第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更等待疫情完畢的現場觀展體驗。
花式逛館引新客
“線下閉館,線上開花”,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各大文博場館雖暫時不能與游客見面,但各館的花式效勞不只成了“解鎖”數字化的又一新玩法,也進一步拓寬了展館自我宣傳的渠道。以國度海洋博物館為例,閉館期間海博館“云”端不斷在線,帶給觀眾更多花式旅游體驗。除了網上展覽、VR、AR、360°觀展等線上方式之外,國度海洋博物館還開設了“海博電臺”,電臺由國度海洋博物館解說員播講,從多個維度發掘海洋故事,經過音頻方式展示不一樣海洋文化和聽覺中的海博館。此外,國度海洋博物館還推出“防疫中的海博人”系列vlog,讓觀眾能夠多角度理解海洋故事,深居簡出長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