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大火吞噬“歐洲文化的意味”
巴黎圣母院大火發作在當地時間2019年4月15日下午。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5日,法國巴黎圣母院起火。視頻截圖當時,圣母院正在停止修繕工作,火焰忽然開端熄滅。火勢不時撲向周圍被施工腳手架圍起的屋頂,很快淹沒了教堂頂尖。
由于教堂支撐屋頂的為木質構造,須臾間教堂屋頂被大火焚毀呈現大面積崩落,其標志性塔尖也在大火中倒塌。
這座始建于12世紀的建筑,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經典小說 “鐘樓怪人”的情節場景,也是法國游客最多的地標建筑之一。德國總理默克爾以至將其稱為“法國和歐洲文化的意味”。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5日晚,法國巴黎圣母院發作大火,引發民眾高度關注,眾多民眾在現場左近匯集。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當時,成千上萬的巴黎人和游客匯集在塞納河的河岸上,震驚地看著大火正吞噬著這所全世界著名的教堂。許多人目擊此景潸然淚下,一些人跪在橋面上為圣母院禱告,還有人朝圣母院方向唱起圣歌。
在熄滅了近15個小時后,巴黎消防部門宣布大火被全部撲滅。固然大教堂的主體框架和長方形塔樓被保住,但整座建筑仍受損嚴重。
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巴黎圣母院起火,觸及到整個國度的情感。
那些劫后余生的文物
火災發作后,多國指導人對此次大火形成的影響表示可惜。同時,巴黎圣母院中所藏文物的狀況也備受關注。
大火發作當日,消防隊員和教堂擔任人們組成了一條運輸“人鏈”,沖進火場搶救文物,大教堂內絕大多數的文物和貴重物品都被保管了下來。
材料圖:當地時間2019年4月17日,俯瞰火災后的巴黎圣母院,屋頂被燒穿呈現“大窟窿”。
大火被全部撲滅后,法國消防部門即確認,圣母院中的主要文物“耶穌荊棘冠”和“圣路易祭服”沒有受損。
爾后,法國文化部長弗蘭克?里斯特(Franck Riester)透露,大多數的藝術作品在火災中幸存。但是,其中有四件作品的狀況不太悲觀。這些藝術品估計將被運往盧浮宮,專家們將修復畫作中被煙或水形成的細微損壞,然后再將其寄存。同時,圣母院頂部的雕像也被移走。
2019年9月,在歐洲文化遺產日之際,巴黎圣母院大火后幸存的頂級文物在巴黎多個機構展出。
材料圖:當地時間2019年9月21日,在法國文化部展出的巴黎圣母院塔尖上的公雞風向標。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展出的文物中包括巴黎圣母院塔尖上的公雞風向標。它在火災中掉落在圣母院里,隨后被發現并移交文物管理部門。
據此前報道,公雞風向標的整體構造根本完好,但個別中央斷裂變形,被大火燒過的痕跡依然能夠辨識。
長達25米的“唱詩班地毯”也在大火中幸存。這件地毯在大火中還曾被為了滅火而噴灑的水浸泡。維護人員對地毯停止了枯燥處置,避免真菌和寄生蟲的滋長。
材料圖:當地時間2019年9月21日,在法國文化部展出的巴黎圣母院頂級文物、長達25米的“唱詩班地毯”。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而就在幾天前,當地時間2020年4月10日,巴黎圣母院舉行典禮,迎接重要文物“耶穌受難荊棘冠”回歸。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法國管控增強,巴黎圣母院當日典禮現場不對民眾開放,只要少數幾位神職人員列席,并經過視頻直播。
修復工程因疫情再次暫停
火災發作后,法國總統馬克龍曾表示,希望在五年內重建巴黎圣母院。但事實上,整個重建過程并不順利。
大火被撲滅當月,維護人員已為在大火中嚴重損毀的圣母院頂部加裝防雨設備,并為圣母院外部一些比擬脆弱的構造加裝防護網等設備。
材料圖:當地時間2019年4月27日,巴黎圣母院應急維護工作加緊停止。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當年7月底,法國遭遇熱浪,巴黎氣溫最高達攝氏42.6度,突破自1947年以來的紀錄。有外媒征引一名法國官員的說法稱,高溫招致石塊碎裂,有局部石塊從巴黎圣母院的穹頂掉落,受損“并不嚴重”,但這座建于12世紀的大教堂仍有近一步受損的風險。
此外,由于巴黎圣母院局部
建材含鉛,在火災中釋出大量含鉛灰塵,為保證工人安康,重建工作于7月暫時中止。
法國巴黎市政府在巴黎圣母院左近區域運用高壓噴灑的方式,向四周土壤中施放能去污的外表活性劑和膠粘劑,從而深度清算鉛污染。8月,維修工程重新啟動。
有報道稱,修復工程因而已延遲數月,而在拱頂上,還有大堆瓦礫待清。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1月,中法雙方簽署協作文件,就巴黎圣母院修復展開協作。中國專家將參與巴黎圣母院修復工作。
依據這份文件,中法雙方將在2020年肯定巴黎圣母院維護修復協作的主題、形式及中方專家人選,盡早選派中國專家與法國團隊共同參與現場修復工作
據媒體報道,固然疫情招致工程延宕,但修復工程總擔任人喬治蘭(Jean-Louis Georgelin)仍有自信心,可在5年內修復巴黎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