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抓好村務工作,做好產業管理,是陸芝蘭每天的“必修課”。
陸芝蘭是貴州省岑鞏縣龍田鎮胡家村副主任,也是一名黨員。依托山水資源優勢,為帶動村民們發展林下蜂產業,2017年,她投入3萬余元,養殖林下蜂60余箱。然而,由于技術不到位,她帶民共奔致富路的希望變成了泡影,從產業發展的“領路人”變成“失敗者”,陸芝蘭并沒有氣餒。
“堅持就是勝利,我始終相信這一點。”陸芝蘭說,自己作為一名黨員,又是村干部,如果失敗就打“退堂鼓”,那群眾也會喪失產業發展的信心,“后來,我愛人又去云南學習養蜂技術,把技術學好之后,我和愛人又把林下蜂產業堅持了下來。”
技術有保障,產業有收益。 2018年,陸芝蘭堅持的“甜蜜事業”取得了成功,收益彌補了2017年養蜂失敗造成的損失。2019年,林下蜂產出蜂蜜700多斤,收入8萬余元。 嘗到甜頭的陸芝蘭,將林下蜂產業入股到村合作社,并利益聯結4戶貧困戶,每年每戶貧困戶可坐享分紅500元以上。現在,陸芝蘭又有了新的發展打算。
“等我把林下蜂產業再做穩定點,就發動村里想養蜂的人到我們這里學養蜂技術,把蜜蜂拿到他們的手中去,帶動老百姓一起發展。”陸芝蘭說:“希望把林下蜂產業做大做強,并當做村里的一個產業發展,讓村民們賺到錢,腰包鼓起來。”
通過黨員“頭雁”牽引,激活了這片生態“寶藏”。該村中寨組村民白長恩2018年開始養殖林下蜂,目前有中蜂15箱,今年林下蜂產業初見效益。“今年收了20多斤蜂蜜,就在寨子上賣了2000多元。” 白長恩說,以前村里路不通、信息不暢,蜂蜜賣不出好價錢,有時候蜂蜜10多元一斤就賤賣了,“現在交通方便,信息靈通,養蜂效益不錯,打算把養蜂事業一直堅持下去。”
黨員帶頭干,群眾奮力干。在該村上家寨組的麻栗山,工人們正在蠶桑基地套種辣椒。
“在這栽辣椒80元一天。”對于村民楊菊珍來說,在家沒事做來基地干活不錯,既可以照顧家,又可以掙點零花錢補貼家用。
在村支兩委的宣傳發動,扶貧政策的支持下,今年,34歲的何云從“建筑工人”變身成為了“產業大戶”,通過流轉土地種植蠶桑25畝,并在桑園里全部套種辣椒,采取“以短養長、以長育短 ”的方式,彌補蠶桑產業發揮效益的“空窗期” ,提高土地利用價值和產出率。
“種植蠶桑的桑苗和肥料是政府免費提供的,產品公司直接回收,辣椒苗也不要錢,等辣椒有收成了,公司回收后再扣除秧苗錢。”何云說,發展產業,不僅政府大力支持,還沒有后顧之憂,一定要做好產業基地的管理工作,讓產業見實效、促增收。
“簸箕大個天,一腳蹬到山,出門泥巴路,住的爛木房。”曾經,惡劣的自然環境,不便的交通條件,艱難的百姓生活,讓胡家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窮旮旯”。而今,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打響、村民自我革命的深化,通過黨員“頭雁”牽引,激活了該村生態產業“寶藏”,該村舊貌換新顏,民富笑顏開,實現了從“空殼村”到產業新村、產業強村的蛻變。
現在全村散戶種植李子200畝,蜂蜜200箱,種桑養蠶150畝,雜稻制種487畝,辣椒種植100畝,村合作社養魚17畝,發展林下中藥材80畝,產業發展挺起了全村脫貧攻堅的“鐵脊梁”,實現了由產業“空殼村”向產業新村、產業強村的華麗轉身,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5萬元。
如今,告別貧困,站在鄉村振興的新起點。該村將嚴格按照“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脫貧不脫責任、脫貧不脫監管”的要求,持續抓好精準扶貧工作,全力補齊短板,全面落實政策,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項目,向“產業興旺”大門穩步邁向,幫助群眾持續增收致富。
“現在我們村的產業逐步做起來了,下一步我們打算以雜稻制種、種桑養蠶、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合作社持續做好種植戶土地流轉、技術服務、銷路保障等工作,促進產業發展壯大,助農增收。”村黨支部書記龍秀剛正謀劃著壯大特色農業產業,持續鞏固脫貧成果。 貴州遵義墻體廣告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