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走進安康市漢濱區茨溝鎮營盤埡村四組中華蜂養殖園,青山環繞、
陜西楊凌墻體廣告發布溪水潺潺,百花綻放、蜂飛蝶舞。河對岸,一排排蜂箱密密麻麻、錯落有致地擺放在山坡空地上。余升富頭戴防蜂面罩,身穿格子襯衣,正在花叢中整理著蜂箱。
老余不僅在營盤埡村養了1300余箱蜂,在茨溝鎮茨口村、滾子溝村、紅巖村、二郎村、鐵尺村等,還帶動村民養蜂3000余箱。
“這多虧了區上、鎮上的好政策,我才能把養蜂產業越做越大。不然,咱也只能小打小鬧地掙個小錢。”5月28日,老余沖了兩杯蜂蜜水遞給我們,笑呵呵地說,“快嘗嘗,甜不甜。”
從南宮山到王莽山
余升富是嵐皋縣南宮山腳下的花里村人。自2009年開始,
陜西楊凌墻體廣告發布余升富就制作了18個蜂桶,開始學習養蜂。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憑著吃苦精神,余升富揣摩出了一套熟練的蜜蜂養殖技術。因為技術好,加上純天然無污染的蜂蜜,余升富的蜂蜜遠近聞名。養殖規模也逐年擴大,由原來的蜂桶改為了新式的蜂箱養殖,最多的時候,發展到了600余箱。
2017年,漢濱區林業局、茨溝鎮林業站干部帶著茨溝鎮營盤埡村村干部,
陜西楊凌墻體廣告發布到余升富的養蜂基地考察養蜂項目,一次性購買了500箱蜜蜂,還把余升富請到了茨溝鎮參觀指導。
這一趟的茨溝行,深深觸動了余升富。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把蜜蜂養到漢濱去。
茨溝鎮在王莽山下的營盤埡村,為余升富流轉了50畝土地,還免了兩年流轉費,同時為余升富解決了住房問題。基礎設施完善、技術支持給力,茨溝鎮保姆式服務讓余升富感動不已。他暗下決心,要在茨溝把小蜂蜜做成大產業。
從單打獨斗到托管代養
在漢濱區茨溝鎮,余升富的養蜂事業蒸蒸日上。可在嵐皋縣南宮山鎮花里村,老余養殖的蜜蜂卻出了問題。
2018年春天,花里村七組種植的油菜大面積生蟲。為防治病蟲害,群眾紛紛噴灑農藥。而此時正值花期,余升富養殖的蜜蜂大半受損。
得知這一情況,茨溝鎮多次派鎮、村干部為余升富出謀劃策。
“單打獨斗規避風險的能力畢竟有限。成立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把村里有意愿的群眾都納入合作社,嵌入產業鏈,共同發展,實現共贏,產業才會做大、做久、做強。”茨溝鎮鎮長魯波一席話讓余升富茅塞頓開。
漢濱區從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技術扶貧、經營主體帶貧益貧5方面,制定了32條新措施,對每年養蜂5箱以上的貧困戶,按每箱500元予以獎補,最高不超過4000元。
鎮、村干部按照區上的優惠政策,為余升富養蜂量身打造了托管代養模式。村上貧困戶有養蜂意愿的,可按照每箱500元的
價格,在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購買5至8箱蜜蜂,每箱蜂巢不少于4片,再把蜜蜂交給余升富的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代養,合作社每年每箱給群眾分紅150元,蜂蜜歸合作社所有。非貧困戶有養蜂意愿的,在合作社購買蜂箱后,每箱每年交給合作社200元管理費,蜂蜜自得。
營盤埡村有80余戶貧困戶簽訂了托管代養協議,代養蜜蜂650余箱。一大批群眾跟著余升富開啟了“甜蜜事業”。
從口口相傳到電商銷售
酒香也怕巷子深。余升富的蜂蜜一年到頭,也能賣空,可資金周轉往往是最大的問題。單靠口口相傳拓展銷路的時代過去了,讓農產品“出山進城”,電商是條便捷、科學的路子。
在余升富的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辦公室一側,電商產品展示區格外干凈整潔,一排排封裝完好的蜂蜜在展架上晶瑩剔透。
“這些都是合作社的蜂蜜,現在已陸續開始取糖。一箱能取10來斤
陜西楊凌墻體廣告發布,一斤零售價80元。你別看現在規模大,蜂蜜可是供不應求。”余升富拿起眼前的一瓶蜂蜜介紹。
為了跟上形勢,余升富向營盤埡村第一書記王磊請教,學習開網店、開直播、發抖音。茨溝鎮干部也通過微信朋友圈向外界展示蜜蜂的養殖、收獲等情況。
電商銷售的路子逐漸鋪開,茨溝鎮又抓住了“消費扶貧”的平臺,將合作社的蜂蜜推向更遠。
“現在,還沒有到取糖的時候,但訂單已經簽了一半……”說話間,余升富接了一個電話,幾句簡短的回復后,他笑著對記者說:“這不,又訂出去5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