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陽墻體廣告 9月10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
四川站)啟幕。今天采訪團全體成員首站走進雅安石棉縣,來到有著“赤軍成功場”之稱的
安順場,感觸赤軍長征氣息和赤色熱土的生氣勃勃,
安順場正借力赤色文明和農旅交融的形式,走上了奔康的“快車道”。
“赤軍成功場”載入史冊 渡河戰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
安順場原名“紫打地”,是本地藏族爾蘇人的音譯詞,意為合適種蔬菜的地方。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抵達
安順場,預備北渡大渡 河。在清軍的圍困下,石達開全軍覆沒。時隔72年后的1935年5月,毛澤東、朱德帶領的中國工農赤軍榜首方面軍在巧渡金沙江后,赤軍先遣隊以迅雷不及掩 耳之勢奪得強渡大渡河的成功。從此,
安順場便以“翼王悲慘劇地,赤軍成功場”載入史冊,名揚中外。
中國工農赤軍強渡大渡河現場,有赤軍指揮樓、赤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和紀念館。1935年,中國工農赤軍強渡大渡河時,劉伯承、聶榮臻兩位元帥曾 在這里指揮赤軍強渡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要讓“朱、毛變成石達開第二”的愿望。強渡大渡河戰爭在中國革新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農人“腰包”鼓起來 赤色文明資本成開展首要支柱
安順場位于雅安石棉縣城西北方,距石棉縣城約10公里,處于川藏南線的交通要道。在
安順鄉鄉長史呷的回憶中,鄉政府地點的
安順場,過去窮得“響 叮當”。多年前,
安順場只要一條老街,破舊不堪,“到處是矮小的土坯房、石頭房。”史呷說,鄉民們的首要日子經濟來源,靠在大渡河谷種水稻和高半山上種玉 米,開展方法粗豪而落后,人均收入很少,鄉民日子只為填飽肚子。
“
安順鄉近年來完成了無窮的改變。”史呷說。2005年,
安順場作為中國工農赤軍強渡大渡河戰爭的革新紀念地,被評為全國首批100個赤色旅行 精品景區和30條精品線路之一,2013年9月被全國旅行景區質量等級鑒定委員會鑒定為國家4A級旅行景區。史呷說:“咱們使用這些有利關鍵,借力赤色文 化資本開端大力開展旅行產業,再通過農旅交融形式,讓本地經濟步入開展快車道”。
史呷通知
四川新聞網記者,赤色文明資本真實變成引領
安順鄉開展的首要支柱,是在2013年前后。汶川地震災后重建中,
安順鄉的基建和景觀配套提 檔晉級,統規統建的美麗新居在大渡河邊成片拔起,鄉里的赤色資本也得到充沛發掘和出現。“
安順場涌入大量的外地游客,給這片赤色土地帶來經濟生機。鄉民們 的觀念也開端改變,大家將赤色文明資本優勢轉化成開展動力,民居招待、村莊客棧、旅游項目等移風易俗,農人‘腰包’逐漸鼓起來了。”史呷說。
一組簡略的數據,就可以看出
安順鄉的“奔康”歷程。史呷說,
安順鄉共轄6個村47個鄉民小組,全鄉人員9359人,2008年曾經,全鄉人均年 收入不到4000元,現在這個數字已到達9300多元,而
安順場地點的
安順村的人均年收入甚至到達9700多元。史呷還泄漏,本年第二季度,全鄉人均存款 現已超越1萬元,全鄉總存款數近1億元,“這僅僅鄉親們在鄉上
農村信用社的存款狀況,還不包含鄉親們到縣城和商業銀行的存款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