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最近一段時刻經常下雨,6月8日上午,陣雨剛停一會,66歲的馬鎮順在家里閑不住,急忙穿上雨鞋到稻田里走走看看。“本年的稻苗長得很高,稻粒也多,豐收不成問題。”說這話時,身形矯健的他已下到稻田里,綠瑩瑩的稻苗已長至肩高,長勢喜人。
馬鎮順的業績在汕頭廣為人知,他在人多地少的潮汕平原走出了一條別人不敢走的路:拓荒、承攬栽培4000多畝水稻。他用多年的堅持和汗水換來了一個個榮譽:“全國種糧大戶”(兩次)、“全國糧食出產大戶標兵”、“全國種糧售糧大戶”、被收入《2005年中國人物年鑒》、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糧食是給人民吃的,種田是榮耀的!”在馬鎮順眼里,種田的經濟效益相對較低,但是社會效益高。“咱們要繼續做大做強水稻產業,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他說。
敢闖敢試成為“拾荒者”
看著成片的良田變成無人耕作、無人管理的荒地,他動起了承攬土地栽培水稻的念頭。
馬鎮順是汕頭市潮陽區平和鎮塘圍村一名地地道道的農人。改革開放后,逐漸分田到戶,當地農人紛紛把原本種水稻的犁地改種經濟作物生柑。“幾年下來,因為缺乏技術支撐,生柑種類連年退化。”馬鎮順說,加上曾經逢雨必澇,到了收摘時,生柑運不出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爛在果園中,不少農人經不起虧損,丟下了柑園不論。
上世紀90年代,各行各業蓬勃開展,大多農人“洗腳上田”務工去了,而馬鎮順則一向堅持種田。“當時外地大米成車運進村,農人不種田,卻要買米吃。”馬鎮順坦言,他一向忘不了當年挨餓的閱歷。看著成片的良田變成無人耕作、無人管理的荒地,他動起了承攬土地栽培水稻的念頭。
1997年,馬鎮順與村委會簽下了320畝荒地一包6年的承攬合同。他雇了部分村民協助平整曠費的柑園,挖通水溝、修機耕路,用了幾個月時刻把荒地改形成連片的水田,成為當地最早打造優質糧食出產基地的帶頭人。
多次獲評“全國種糧大戶”
“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越來越多,周圍大眾對我也很支撐,我越干越有奔頭。”
在馬鎮順的精心照料和運營下,他承攬的320畝荒地榜首造便獲得了大豐收,畝產到達1000斤,單造便收成了32萬斤糧食。而且,當年谷價較高,除去拓荒、谷種、肥料等費用,他榜首造便凈賺了36萬元。
嘗到甜頭后,馬鎮順決定擴大出產規模,當即購進一臺東方紅504型拖拉機,又包下了臨近鎮村共700畝荒地,承攬的土地一會兒添加到了1120畝。從收成榜首造水稻開端,他每次都會把賺的錢用來擴大出產規模。
隨著時刻的推移,馬鎮順逐漸小有名氣,周邊鎮村每有呈現土地丟荒,都會景仰前來請他承攬。而為了協助各地解決復耕難題,馬鎮順總是不計地域遠近和難度大小,都予以承攬下來。就這樣,他承攬的土地逐年添加,承攬的水稻栽培面積到達4000多畝,成為了遠近知名的種糧大戶。
創業的進程是艱苦的,在這進程中,有豐產豐收的高興,也有因臺風損失慘重的遭遇,但馬鎮順堅持了下來。“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越來越多,周圍大眾對我也很支撐,我越干越有奔頭。”馬鎮順說。
2003年、2009年,馬鎮順兩次被評為“全國種糧大戶”。2011年,他被頒發“全國種糧售糧大戶”稱號。
“農二代”接力創新栽培技術
“咱們的無人機駕駛員只需站在田邊,一天就能夠用無人機給500畝地施肥噴藥,鞋子都不必粘上泥。”
2004年,馬鎮順被評為“全國糧食出產大戶標兵”,并獲獎賞東方紅拖拉機一臺,這對他產生很大鼓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馬鎮順堅信,種糧不會被人瞧不起,只要種得好,同樣能夠獲得社會的尊重。
同年12月,馬鎮順的大兒子馬學杰從部隊退伍。受父親鼓動,他決定跟著父親踏踏實實當一個農人。“我爸太累了,一個人管著幾千畝水田,我得幫他一起挑擔子,負起責任。”馬學杰說,當時還面對一個開展瓶頸,便是越來越難請到樂意干農活的人,“‘70后’不愿種田,‘80后’不會種田,‘90后’不提種田。”
父子倆商量后,以為不能再靠曾經低效的人海戰術,于是決定從水稻全程機械化出產下手,將現代化機械投入到農業出產中。2005年,他們引入了榜首臺水稻烘干機,2008年又購買了插秧機,并逐漸增購中型拖拉機。截至目前共有22臺烘干機、16臺插秧機、16臺中型拖拉機,逐漸完成了水稻出產全程機械化。
2012年,馬鎮順的二兒子馬學仕本科畢業后也加入到種田中。當年,馬學仕開端嘗試引入無人機操作施肥與噴藥,經過不斷鉆研和克服困難,于2016年全面投入使用。“咱們的無人機駕駛員只需站在田邊,一天就能夠用無人機給500畝地施肥噴藥,鞋子都不必粘上泥。”馬學仕自豪地說。
2019年,由他們興辦的順杰農機種養專業合作社為社員及周邊2600多戶種糧大戶提供水稻出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覆蓋了潮陽、潮南兩區,作業服務面積達6萬畝,收成了杰出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對話
從“用手種田”到“用腦種田”
南方日報:種田這幾十年來,您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馬鎮順:曾經插秧,咱們需求凌晨3點起床,除了中心喝水吃飯短暫歇息,一干就得干到晚上七八點。4000多畝田放在曾經,咱們差不多要雇100人,用一個月時刻才干干完。自從用上插秧機,兩個人開一臺機子,一天就能夠完成50畝地插秧,10多臺機器同步開工,幾天就做完了。
種得好、管得好,收成后還要烘干儲存好,哪一個環節落下了,都或許形成不小的損失。好在,有兩個兒子的加入,把“用手種田”變成了“用腦種田”,把人海戰術轉成機器代勞,通過科學栽培完成了增產增收。
南方日報:您對未來農業開展有什么建議?
馬鎮順:社會在開展,科技在進步。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栽培管理方式早已不適應時代開展。現在咱們完成了水稻出產全程機械化作業,這些農機不光自己用,還能夠協助服務周邊農戶。就算是農忙季節,團隊也只需求30個人就夠了。
科技是榜首出產力,人才是榜首資源。開展現代農業,我以為需求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運營”的新式工作農人。 廣東汕頭墻體廣告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