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凱里墻體廣告 “以前大家靠砍柴生活,如今范圍化種植葡萄,銷路特別好,4000斤葡萄20天就能賣光。”46歲的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凱里市大風洞鄉杉樹林村苗族村民韓澤鋒說。
杉樹林村海拔1000多米,因杉樹多而得名,聚居著苗族、仫佬等少數民族。以前的杉樹林村是遠近出名的“賣柴村”,生活靠種田吃飯、養豬過年、賣柴吃油鹽,外村的姑娘不愿嫁到杉樹林村,本村的女孩也都紛繁外嫁他鄉。
近年來,杉樹林村施行了博愛家園項目,帶動當地葡萄種植產業不時做大。往常的杉樹林村,連綿的葡萄架上行將成熟的果實煞是打眼,比比皆是綠油油的葡萄園讓勃勃活力在大山里蔓延,也托起了綠色致富的希望。
杉 樹林村博愛家園項目由中國紅十字會、
貴州省紅十字會、
貴州省財政廳共投入53萬元施行。
貴州省紅十字會賑濟救護部部長馬艷華說,2012年底他來杉樹林村 調查,發現村民的開展意愿很強,當地也有開展葡萄產業的規劃,而且村支兩委工作才能強,最終討論決議“博愛家園”項目在這里落地。
項目于2013年6月開工,2014年12月完工。項目采用樹立“1個紅十字組織,1個紅十字效勞站,1個紅十字安康文化廣場,1個愛心互助金,1個勵業幫扶示范基地”5個規則項目加
大眾自選X個項目的“5+X”形式推進施行。
在杉樹林村博愛家園項目的“勵業幫扶示范基地”里,記者看到,除了成片的晚熟水晶葡萄,基地還免費提供魔芋種,經過套種增加果園總產值,估計葡萄均勻畝產3000斤,產值6000元,魔芋均勻畝產1000斤,產值2000元。
韓澤鋒是杉樹林村的紅十字會秘書長,最初是他積極示范,率先種植兩畝水晶葡萄。而往常,全村水晶、美人指、夏黑等種類的葡萄種植面積已到達8000余畝,產量2000多萬公斤,銷售收入達8000余萬元。
種葡萄的人越來越多,杉樹林村就成立了協作社,如今已有297戶會員。在“X”自選項目中,紅十字會協助協作社開展,輔佐協作社增強管理,拓展銷路,協助農民增收。
“剛開端大家不會種也不會賣,紅十字會就請專家來給我們做指導,去年村里還成立了電商平臺,葡萄的銷路更廣,價錢也更好,光是買車的就有十幾家。”韓澤鋒說。曾經,走上致富路的幻想對他高不可攀,而去年,他的56畝葡萄園凈利潤到達43萬元。
大風洞鄉鄉長楊徑說,杉樹林村這個曾經的二類貧窮村,自從吃上了“葡萄飯”,修通了“葡萄路”,蓋上了“葡萄房”,日子越過越好,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已到達1.3萬元,并帶動全鄉種植葡萄3萬多畝。不只如此,
大眾的肉體相貌也有了很大轉變。
“博愛家園項目完成人道救助從‘經常扶’到‘扶久遠’、從‘輸血式’到‘造血式’轉變,樹立起長效循環救助、可持續精準扶貧等有效機制,同時也發揚了‘人道、博愛、貢獻’的紅十字肉體,傳送了愛心和正能量。”
貴州省紅十字會組織宣傳部部長匡傳益說。
據
貴州省紅十字會統計,截至目前,該會已募集善款2800多萬元,在
貴州9個市州41個縣區施行博愛家園項目70個,設立愛心互助金80個,發動受益
大眾自愿捐款64萬元,共計10萬余
大眾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