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凱里墻體廣告 6月16日,張興云起了個大早,就往
凱里小十字方向趕去。隨身攜帶的,有300多張彩印傳單。“我的媽媽在10多年前失蹤了,我如今來尋覓,希望大家協助我。”這是張興云的
廣告傳單里的內容。
說起來,這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
尋母11年
2005年8月份的一天,正在
東莞打工的張興云忽然接到了堂妹的電話:一個星期前,你媽媽外進來
凱里,到如今還沒有回來……
張興云一下子就懵了,她趕緊把音訊通知一同打工的弟弟。弟弟急匆匆購置了火車票,趕回老家雷山。弟弟在雷山、
凱里一帶找尋母親達一星期之久,最終無功而返。
張興云把手里的事情處置好之后,只身返回家鄉。就從這時起,她開端了漫漫的尋母之路,這一尋,就是11年之久。
今年34歲的張興云家住雷山縣永樂鎮,她本來有健全的家,但13歲那年,這一切都改動了:父親死在山坡上,一個星期后遺體才被找到。
有輕度智障的母親無法養活她,張興云就去幫他人帶小孩混碗飯吃。年齡稍大,有人引見她到鎮受騙保姆,逐步的,間隔家鄉越來越遠。后來,她到
廣東打工,認識了丈夫,在2005年遠嫁到
湖北十堰。
“從2005年起至今,我每隔一段時間,就回來找媽媽,有時分一年要來幾次。”張興云說,如此持續了11年,就是見不到那熟習的身影。
印傳單尋母
今年5月份的一天晚上,張興云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白晝的那一幕,不斷浮如今眼前。她印制了幾張尋人啟事,然后在
凱里火車站張貼,此舉引來了管理人員。“你再貼,我們就罰你的款。”管理人員說,張興云就把尋人啟事撕了。
天快亮的時分,忽然來了靈感:把尋母的故事,制造成傳單廣為分發。之后,張興云印制了很多彩印傳單,還特意制造了一條布幅,購置了一臺放音機。這就是6月16日上午,
貴州都市報記者見到的一幕。
張興云用架子將布幅
廣告撐起,放在街面上,然后,翻開了放音機,一首歌唱母親的歌曲響起來了,然后她站在布幅的旁邊,給路人發傳單。“影響力大多了,
凱里大十字、小十字、洗馬河的商戶和住戶,簡直全認識我。”
邊打工邊尋母
尋母11年,張興云經常感慨地說:世上還是好人多。一些市民除了接納她遞來的傳單,還會給她捐款,張興云都會拒收:“我是來尋覓母的,不乞討,我四肢健全,不能給他人添費事。”
經常出來尋母,張興云靠什么活呀?“本人養活本人。”張興云說,多年來,她不斷在
廣東東莞打工,每次靠打工積累了些錢,她就返回家鄉尋母。錢花光了,就返回去繼續打工。
當然,工作也不是那么好找的,真實找不到,她就去找做內衣生意的表妹。表妹熟習她的狀況,都會給就業的時機。積累幾個月的工資后,她分一局部給夫家還債,余下的,就作為本人尋母的花銷。
這些都是“血汗錢”,所以張興云格外節約,每到一地,她都設法找收費二三十元的旅館寓居。吃的更簡單,包子、饅頭,最樸素的是盒飯。
6月16日上午,張興云通知
貴州都市報記者,發完了手上的兩三百張傳單,就打算去做公益活動。“我曾經參加了一個愛心組織,以后不發傳單了。”同時,尋母之路還得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