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走進凱里市灣水鎮巖寨村鳥籠合作社,社員們整齊有序地坐在自己工位上,熟練地裝配籠架、籠圈、籠條、籠門、籠抓、籠鉤,不到半個小時,一個精美的鳥籠基本完成。
合作社殘疾脫貧戶張榮前將編制好的成品鳥籠放到身旁,拿起加工好的材料準備編制下一個,合作社理事長張坤做好質量檢查和登記后,幫張榮前將完成的鳥籠放入成品區。張坤一邊拄著拐,一邊興奮地說到:“多虧了我們的黨支部呀,是他們帶領我們創辦了自己的合作社,帶領大家靠編制鳥籠走上了致富路。”
“張理事為合作社買了新機子,機子負責加工材料,我們只負責裝鳥籠,方便得很。”吳治英欣然說。從殘疾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張坤儼然成了合作社員口中的傳奇。
2002年,張坤因車禍導致雙腿二級傷殘,妻子也離他而去,家庭事業支離破碎的他只有與三歲女兒和七十七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為了贍養老人和撫養孩子,張坤向表弟學習鳥籠編制技術,編制完成后拄著拐杖拿到城里去賣,因為雙腿不便,一家人日子過得很艱難,他在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灣水鎮黨委發出“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群眾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的號召后,巖寨村黨支部積極動員老百姓參加灣水鎮舉辦的省級非遺“馬尾斗笠”傳承人竹工藝品培訓班,得到這一消息的張坤馬上報了名。
張坤有幾年的鳥籠編制經驗,再經過系統的學習和培訓,很快掌握了科學編制竹工藝品的技術和流程。有了系統的技術,張坤的鳥籠很快在凱里市打開了市場,僅2016年,他通過制作和販賣鳥籠收入達8萬余元,全家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并光榮的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2017年初,巖寨村黨支部書記動員張坤在村里創辦鳥籠合作社,幫助那些和他一樣殘疾的貧困戶脫貧致富,深知困難群眾不易和艱難的他一口就答應了。有了灣水鎮黨委的支持和村兩委的幫助下,張坤很快辦起了200多個平方米的鳥籠合作社,同時把村里6名殘疾人貧困戶招進了合作社,通過技術培訓上崗就業,張坤也走上了創業之路。
張坤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創業事跡得到了省、州、市有關部門的認可和關注,張坤先后被評為黔東南州2017年脫貧攻堅“十佳艱苦奮斗脫貧家庭”“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在凱里市委和有關部門的關心幫助下,投資50余萬元的凱里市殘疾人竹制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于2019年中旬建成投產,擴大規模后,張坤又招收了6名殘疾貧困戶加入了合作社隊伍,2019年底,合作社的12名殘疾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巖寨村黨支部把張坤作為培養對象,他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2020年1月,張坤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今年7月成為了一名入黨積極分子。
巖寨村黨支部書記、張坤的培養聯系人張玉華介紹到:“成為入黨積極分子的張坤更加積極了,每個月支部的會議他都來參加,經常到村黨員活動室查閱資料,弄不清楚的理論政策還主動到鎮黨建工作站請教黨務干部呢”。
灣水鎮巖寨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坤的培養聯系人萬政權說:“通過不斷的技術培訓,合作社社員的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也開發出了紅子籠、畫眉籠、八哥籠、圓形籠、方形籠、排籠等10多種大小不一的產品,合作社每月平均生產出600個,全部銷往貴陽、重慶、昆明等地,月平均銷售收入達7萬余元,社員們的工資也從開始每月1000元增加到2000多元”。
說到鳥籠的銷路,張坤信心滿滿:“我們的鳥籠都是榫卯結構,沒有一根釘子,而且終生免費維護。在黨組織的關心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每周都會有老板來我們這里收貨,鳥籠好賣得很,我們還在嘗試編制竹燈、竹凳等新產品,豐富種類的同時還能提高產值,今年有老板向我們開出加工1個竹燈給100元的加工費呢”。
談到合作社以后的發展之路,張坤堅定的說:“要是沒有黨組織的關懷就沒有我們合作社的今天,如今我成為了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將更加努力,帶動全鎮及周邊鄉鎮的群眾從事竹制品生產,過上更好的日子”。
現在合作社已經擁有了3名正式黨員和2名入黨積極分子,灣水鎮黨建指導員正在籌備組建鳥籠合作社黨支部,更好地讓黨員成為技術帶頭人、致富領頭雁,讓黨組織成為群眾增收的“頂梁柱”。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