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指父母和孩子間運用言語和非言語(眼神、表情或身體動作)手段來表達、傳遞彼此的情感、態度或意見等信息的交流過程。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高質量溝通的基礎。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首先,父母要滿足孩子愛的需要。多陪伴孩子,關注孩子,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去進行溝通,這樣孩子會覺得跟爸爸媽媽溝通是有趣的事情,才會樂意溝通。
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喜怒哀樂,放下身段做孩子的朋友。要把孩子看成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人,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認真傾聽,并給予理解和指導。
尊重孩子,營造民主平等的溝通氛圍
很多家庭都有一種傾斜式的溝通模式:父母親高高在上,總是以教導者的身份出現,父母總是對的;孩子是被動的,處在服從、聽從的地位。這樣的溝通很難培養孩子的積極主動性,也不利于孩子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父母要把孩子看成是有思想的人,重視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多說,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幫助孩子樹立表達的自信,多傾聽、多詢問、少否定、少評論。
了解孩子,提高親子互動的有效性
對于學齡前兒童,家長要了解孩子的特點,讓親子溝通科學、有效。
1. 了解含義,針對需要
首先要了解孩子表達的意思。針對孩子的需要,了解含義才能做出回應。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想法,溝通就是無效的。
言簡意賅,簡單明了
跟孩子溝通的內容要簡單一點,語言短一點,語速慢一點。要理解孩子的意思,也要讓孩子理解你的意思。
3. 積極鼓勵,表達期望
孩子是喜歡鼓勵的,積極的鼓勵能讓孩子理解父母親的期望是什么,暗示孩子產生父母所期望的行為,反之則不然。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而不是說你不要這樣做,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4. 理解共情,避免說教
跟低年齡的孩子溝通,不要超級理智。缺乏共情的溝通是最傷害親子感情的。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不對孩子提過分的要求。
內容具體,就事論事
低年齡孩子對事物的理解比較具體直觀,所以家長和孩子溝通要就事論事。運用非言語的手段進行溝通對低年齡的孩子特別有效,非言語行為可以補充、加強甚至代替言語溝通。
親子溝通四部曲
1. 仔細聆聽孩子所說的話2. 與孩子產生共鳴3. 引導孩子思考,如:你覺得要怎么做才好呢?4. 鼓勵孩子,如:我會幫你加油的,要好好努力喔!來源教育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