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2020年農歷十一月初一,是黔東南州法定的首個侗年節。世居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侗族村寨,張燈結彩,喜氣洋洋,歡欣鼓舞,歌笙陣陣,賓客云集,歡慶侗族一年一度自己的年節。但侗年是怎么一個節日呢?這里筆者閑話說來以供分享。
侗年的來歷
侗族是古代“百越”的后代,是我國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黔、湘、桂、鄂等省區。現有總人口280多萬,在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排列第十位,其中黔東南州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在侗族地區,關于侗年的來歷大致有以下三種說法:冬至說、楊家年說、吃冬說。首先講冬至說。在我國,“年”的概念是指四季為一歲的交替,不同時代年的交替在時間上是不同的,上古時曾以“冬至”為年。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也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古代在中國南方的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侗族將這個傳統繼承了下來,因為侗族喜歡在族姓和村寨之間相互宴請,所以將其演變成侗族特有的節日侗年,不同地區、不同族姓過侗年的時間也不同,但都在冬至前后。其次講楊家年說。這一說法主要來自楊姓侗族,特別是在黎平縣中潮鎮佳所村和榕江縣樂里鎮一帶。相傳北宋年間的一個冬天,楊家將中有一位將軍奉命要遠征去抗遼入侵,家人想臨近春節了,此去鞏難回家團聚過年,遂決定在出征前的農歷十一月初一至初三提前把年過了,既為將軍鼓舞士氣,又讓將軍安心出征殺敵,這一習俗世代相傳,后來成了侗族的楊家年。另有傳說北宋時期遼軍侵犯幽州一帶,楊老令公帶領楊家將大敗遼軍,遼國假意提出和談,奸臣潘仁美想公報私仇,令楊二郎代表宋國冒險赴會,楊老令公眼看快要過年了,擔心二郎回不來甚至有去無回,于是決定農歷十一月初一至初三提前將年過了,沿襲至今。再次講吃冬說。吳、楊、石是侗族地區的三大姓,吳姓遷自侗鄉的落腳地是天柱遠口、楊姓遷自侗鄉的落腳地是黎平佳所、石姓遷自侗鄉的落腳地是黎平潭溪。這三大姓在進入冬季后,為慶祝豐收、祭祖祈福、歡聚交流,各自舉辦一個節事,吳家過甲戌節,即初冬的甲戌日過節;楊家過楊家年,即每年農歷十一月初三過節;石家過魚凍節,即每年農歷十月十二過節。因為這幾個節日都吃凍菜,侗語叫“監凍”,習慣用“監凍”來代指入冬過的這個節,譯為“吃冬”,后轉稱為“侗年”。由此可見,侗年的由來歷史悠久,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獨創的非物質文化成果。
侗年發展歷程
侗族原來在入冬過的節日不叫“侗年”,侗年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的。最初提出“侗年”是1980年,各地侗族代表和專家學者在貴陽聚會討論《侗族簡史》時,商定以“冬節”為基礎,把農歷十一月初一定為“侗年”,于是就有了“侗年”這個名稱。后來各地互相仿效,一些地區逐漸興起把“冬節”稱為“侗年”過。1982年,部分在京的侗族同胞商定,每年公歷12月9日為在京侗胞過侗年的時間。1983年農歷十一月初三廣西南寧侗族同胞舉行改革開放后最隆重的侗族冬節慶祝活動。1988年凱里部分侗族同胞商定當年公歷12月11日(農歷十一月初三)為凱里地區侗胞過侗年的時間。2010年5月18日“侗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12月11日,貴州、湖南、廣西三地侗學會代表在黎平召開“2015年黔湘桂三省(區)侗學會侗年節黎平座談會”,并發布了“侗年節黎平共識”,核心內容是:商定每年農歷十一月初一至初三為侗族的侗年節;建議各地向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提議將侗年列入法定假日。2018年廣西龍勝縣將侗年列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2019年湖南通道縣將侗年列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2020年貴州黔東南州將侗年列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2020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條例》規定,每年農歷十一月初一為侗年,全州公民放假一天。2020年11月5日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于黔東南州2020年苗年侗年放假安排的通知》,安排12月15日(農歷十一月初一)侗年放假一天。在黔東南州的首個法定侗年這天,黎平肇興、榕江樂里、天柱地良等侗寨舉辦了隆重的慶賀活動,侗鄉人民歡天喜地過自己的年節。
侗年的習俗
侗年又叫“記年”,是侗族祭祀祖先保佑的傳統節日,也是侗族家人團圓、慶賀豐收的節日,同時又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節日。其主要習俗有三項,即祭祖、請客、娛樂。祭祖各地的習俗不一樣,有些地方祭落寨的先祖,有些地方祭飛山太公楊再思,有些地方祭侗族女神薩瑪,祈求祖神庇佑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家人平安。請客是將親朋好友請到家里來過年做客,殺豬宰羊,吃長桌飯,佳肴好酒相待,以吃凍菜為主,如魚凍、肉凍、蝦凍等,既慶祝豐收,也有憶苦思甜之意,同時還吃侗果、喝油茶、打粑粑等。娛樂主要以攔門迎客、踩歌堂、唱侗歌、演侗戲、吹蘆笙為主,有些地方還斗牛、騎高腳馬等,侗族同胞們身著盛裝,歌舞升平,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之中。
侗年的影響
侗年設為法定節日,順應新時代發展和侗族人民的期盼,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一是增強民族自豪感。侗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把自己的年節法定下來,使侗族同胞感受到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溫暖,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二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侗族人民勤勞善良,有優秀的民族精神品質,侗家人崇尚自然、追求文明、溫厚孝悌、和諧相處、與人為善,通過過侗年使侗族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得到廣泛的宣傳教育,把侗族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下去。三是促進民族團結。侗年是侗族傳統的群眾性活動,加強了村寨之間、鄰里之間、民族之間、親朋好友之間的走訪交流,增進情誼,增強團結,促進友好,推進了和諧社會的構建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四是傳承非物質文化。侗鄉是百節之鄉,侗年充分展示了侗族文化的悠久性、多樣性、包容性、和諧性,同時使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留住了美麗鄉愁。五是助推旅游發展。侗族地區民族風情濃郁,旅游資源稟賦,通過侗年搭臺,可以把旅游資源更好地向外界進行推介和展示,吸引更多旅客到侗鄉來觀光旅游,推動旅游產業化,促進侗族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