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沿山路蜿蜒盤旋而上,行至半山腰,有兩三哨石卓立,呈凹形,一如古代的笏板,又如圭璋一般,橫擋于途中,名叫“石門”。從石門往上,有一條于山崖峭壁間開鑿而出的石階小路附崖而上,直通峰頂。山間有一崖洞,不知其深淺,古稱“王道洞”,因地處偏僻,人跡罕至,今人已大多不知其名。明代萬歷年間的《黔記·山水志》有記曰:“金鳳山在重安界,直插天表……”另據(jù)清朝嘉慶五年由王孚鏞編撰的《黃平州志》記載及相關圖繪資料顯示:山頂上,明代道教曾建有兩層飛檐式建筑——北帝宮。半山腰修建有一座靈觀廟,與峰頂之北帝宮上下呼應。這些宗教建筑及文化與金鳳山的山水、草木、洞穴等自然景觀相映成趣,形成了金鳳山獨特的文化魅力,使其曾一度成為當?shù)氐穆糜蝿俚兀h近的香客、文人景象競相登頂觀景旅游。遺憾的是,這些寺廟都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被毀于一旦。
金鳳與玉麟山夾江對峙,登峰遠望,眼界大開。四周群山綿延,峰巒聚集,山濤疊起。北有冷屏山遙相并峙,南有玉麟山猶如山門一般,夾江對峙,共同拱衛(wèi)著重安古鎮(zhèn);東南之凱里香爐山則縹緲云際,遙相拱揖。而重安江則猶如一條玉龍,從西面峽谷中破谷而出,從重安古鎮(zhèn)與凱里對江間穿鎮(zhèn)而過,迴折蜿蜒東去。江面上的輕舟,三朝橋的剪影,岸邊的松柳桃竹,古鎮(zhèn)的古樸風貌,新城區(qū)的繁華景象,皆可盡收眼底。每當晴雨之交,半山以上,常常云騰霧繞久居不散,加之玉麟山的呼應,其飄然之態(tài),宛如仙山瓊境,亦真亦幻,難以名狀。
關于金鳳山和玉麟山,民間還有著這么一個傳說:當年,武當山創(chuàng)始人張三豐用一棵金扁擔挑著一頭玉麟和一只金鳳自東南向西北而來,當他大步流星正要跨過重安江時,突然聽到附近的村寨傳來幾聲雞鳴,天快了亮了。而他挑著的東西皆為神靈之物,不可示人,必須要在天亮前趕到目的地,否則將會前功盡棄。故而一著急,跨過河時用力不當,將肩上的扁擔閃斷了,那頭玉麟一著地,化作了玉麟山,而那只金鳳,則變成了金鳳山。他一氣之下,將扁擔插入河中,扁擔插下的位置,泥沙上長,慢慢形成了一個沙洲,即今天的“仙鶴洲”。于是,金鳳山和玉麟山便夾江而峙,猶如一扇天門,共同守護著美麗富饒的重安這片土地。當然,這,不過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已。但也正因為有著這樣的神話傳說,從而使得金鳳山無形中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山上曾建的宗教建筑及文化與金鳳山的山水、草木、洞穴等自然景觀相映成趣,形成了金鳳山獨特的文化魅力,使其曾一度成為當?shù)氐穆糜蝿俚兀⑹⒚h傳。明清時,金鳳山以“鳳嶺來青”被列為“重安八景”之一。而閑暇之時,重安及附近的士子鄉(xiāng)紳,官員商賈,常常攜童執(zhí)友,競相登游此山,觀景旅游,感受江山之勝,雅游之樂。據(jù)史料記載,山上曾設廟會。每年會期數(shù)日,遠近香客云集,燒香還愿,并參與其間的諸多娛樂活動。鼎盛時期,滇、黔、楚、蜀的善男信女到此朝拜絡繹不絕,每日香火不斷,以至于山道途中,來來往往,人行如蟻,煞是熱鬧。也因此,古今文人雅士吟詠不斷,為金鳳山留下了不少的題詠。如晚明詩人,知府余興賢經(jīng)過重安時,就留下了《鳳嶺來青》一詩:“鳳嶺岧峣接絳霄,琳宮深處彩云飄。十州不慕神仙地,一徑頻來士女朝,林靄經(jīng)風青不斷,石嵐過雨翠難消。老來結得同心侶,共向山中采草藥。”余興賢在其另一首題為《安江待渡》的詩里還寫道:“鳳嶺煙開曦馭出,霓旌風裊使軒過”。而清代西域田園詩的代表人物,著名詩人國梁也在其《重安江夜雨》一詩中寫道:“玉麟昂首向空蹲,金鳳翹冠勢欲騫……”清代曾歷任山東巡撫、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黃平人朱定元更是留下了《九月登金鳳山》一詩:“秋深山徑綠苔封,異鳥奇花次第逢。巖帶曉煙清有色,嶺含宿雨靜舒容。面前削壁疑無路,石畔尋蹤遇好峰。緩步從容登極頂,天閶云外暮聞鐘。”
今人有關金鳳山的題詠也有很多。如“金鳳玉麟爭俏影,花香鳥語艷陽天”( 李仁《憶江南·春游重安江》);“重安好,夾水矗雙峰。金鳳迎來朝陽麗,玉麟送走晚霞紅。家在畫屏中。”(王大為《憶江南·重安好》);“金鳳巍巍憶舊游,蓬萊景色鏤心頭。寺前桃蕊枝枝艷,山后蘭芳朵朵幽。昂首迎風風爽爽,臨溪戲水水悠悠。千尊佛像千姿態(tài),萬客朝山萬拜求。峰頂浮云藏皓月,崖邊萋草牧群牛。十年浩劫毀林廟,忍看名山變古丘。”(黃潤濤《重登金鳳山》)。由于筆者手中資料有限,難以在此一一詳加引述。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lián)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