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并無立場傾向,但技術的應用不可不講倫理。所有的
手機App都應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而非成為資本獵取的工具。在資本運作邏輯下,
手機App逐利的屬性難以改變,我們很難期待它們能自覺維護用戶的利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
手機App往往被當作一個工具而非活生生的人,來自道德的壓力能產生的作用十分微小。對此,我們必須要以更具體、更明確的方式來實現對
手機App 偷窺 問題的監管。
首先,
手機App的開發者必須要明確自身的活動界限。在大數據時代,用戶信息的價值愈發重要,如何獲取、保管和使用這些信息是開發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這不僅關系到App自身的商業價值,也事關用戶的信任和隱私安全。國家互聯網應急監測中心分析發現,在目前下載量較大的千余款
移動App中,每款應用平均申請25項權限,其中申請與自身業務無關權限的App數量占比超過30%。這個數字的背后,是這些App開發者們的別有用心,也是加強相關監管的重要突破口。
理想狀態下,
手機App的開發者們必須要在自身的業務范圍之內申請訪問權限,并嚴格遵循用戶使用協議,征得用戶同意。本著 誰收集,誰負責 的原則,相關用戶信息必須被妥善保管,任何二次利用以及與其他App的共享共用也必須在用戶同意的范圍內進行。
其次,
手機應用平臺要承擔起審核和監督的職責。除了制定統一的開發標準之外,還要進行事先的審查和檢測,如果有惡意超范圍獲取用戶隱私、收集用戶數據的行為,就必須做出嚴肅處理。
最后,行業監管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目前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標準,包括
移動互聯網應用商店安全防護要求、
移動終端開放平臺及應用程序安全框架、
移動互聯網惡意程序描述格式等。但目前這些標準僅是推薦參考標準,并不具有強制性。要實現有序的
手機應用行業發展,必須要建立統一的強制性行業監管規范,將
手機應用平臺和
手機App開發者的行為全部納入監管框架,讓整個行業的發展有法可依。
握在手里的
手機居然成了隱私泄露的隱患,這在讓人觸目驚心的同時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各方只有協同努力,才能讓這些App不敢再隨意亂動我們的
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