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陽墻體廣告 這些年,有關作業率灌水亂象,在中國高校這片江湖,根本算不得啥深邃的“套路”。只不過,有的吃相文雅,外人難以窺破;有的吃相丑惡,自個曝光到臺前。
教育部年年“打預防針”,但灌水作業率亦是年年丑聞扎堆。就在本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還曾發文,要求“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作業創業作業”,通 知中清晰“各高校禁絕以任何方法逼迫畢業生簽定作業協議或勞動合同”。結果呢,隔月就有媒體曝光,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的數百畢業生卻遭受“被作業”:多 位學生反映,校園為了提高作業率,用畢業證、學位證等“鉗制”學生做“假接納函”,有些“被作業”學生報考底層公務員資歷受影響。爾后,
甘肅省教育廳回答 稱狀況屬實。這是灌水到一拍兩散的,假如大快人心,各自沉默不語,誰能知道其間的貓膩?
眼下,作業率灌水的動力是越來越足。一則,高校生源危機,是鐵板釘釘的現實。最慘的當然是高職院校、以及民辦院校。舉例來說,8月14日,
湖北 省高職高專投檔,共投出檔案11.4萬個,而招生方案有133489個,也就是說,有2萬個招生方案沒完結,有61所院校面對生源缺乏的困境。于此布景之 下,假如作業率的數字再對比丑陋,招生這條生命線上,就要拉響紅色警報了。二則,作業率長時間變成教育部門對專業設置和招生方案的主要參考數據。惋惜的是, 世易時移,作業率考評方案一直未變,這也等于變相逼著一些校園在作業率數字上做刻板文章。
本來,傳統簽字蓋章的作業率統計,早就不適應2016年的現狀了。比方90后等“慢作業集體”呈現,先休整或玩耍,并不等于損失作業才能;又比 如作業多元化,微商電商等工作,明顯沒法用傳統標尺來界定;再比方眼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少量小微
公司基于本錢考量,也不肯在作業協議上規范守法……凡此 各種,都在客觀上影響了高校初度作業率的統計。從這個意義上說,作業率統計要做的無非兩件事:一是自個先轉型,不能穿戴20世紀的鞋子走21世紀的老路; 二是仔細擠水分,按圖索驥,要點監管招生難、作業難的單薄校園,對于高危目標恐怕更要細查入微。
高校灌水作業率既然是明規矩,凡是用點心、只要費點力,還有啥真相是不能起底的呢?道理很簡單:禁令不如嚴查,告訴不如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