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凱里墻體廣告 清水江畔,杉樹林立。29歲的潘仁澤像這杉樹普通平凡,卻也有著杉樹一樣的韌勁。這個犧牲在抗洪救災工作崗位上的苗族小伙子,用生命兌現據守的諾言。
6月14日,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遭遇稀有暴雨,上游來水壓力增大,電站停止泄洪調理,錦屏縣穿城河清水江河水猛漲,河水一天漲了兩米多高,當地立刻啟動抗災應急預案救災。
晚上9點半,錦屏縣農業局水產漁政工作人員歐陽大軍、鄧大華、劉松、潘仁澤帶著兩個漁民一行6人,趕到漁政執法船暫時停靠點,他們有三個任務:通知沿江漁民和
大眾避險;將漁政執法船和兩艘快艇轉移到平安區;趕往茅坪鎮河段守護縣里新置辦的一艘50噸級漁政船的平安。
執行任務是一場穿越“生死門”的閱歷:漁政執法船朝下游開去才10余分鐘,螺旋槳就被異物攪住,失去控制,朝下游漂去。
“船的速度太快了,要留意。”站在船尾的潘仁澤對劉松說。話音剛落,漁政執法船尾就撞在了清水江二橋的橋墩上。一霎時,船就翻了,六人跌入滾滾激流中。
借著救生衣的浮力,幾人順著河水往下漂了兩三公里,遇到一艘小船,兩名船家將5人救起,卻一直未尋見潘仁澤的蹤跡。
直到19日,救援隊在間隔出事地點七公里左右的中央才找到潘仁澤的遺體……
漁政執法工作陣線長、難度大,在同事眼中,潘仁澤總是沖在前面。
庫區清算禁用漁具、打擊違法捕魚等執法行動,這都是得罪人的事,他愿承當去干;到庫區展開巡查,他常常主動把油桶搬到船上加油;執法時遭遇大風浪,在船頭工作更風險,他就接替老同事到船頭去工作。
執法隊里的老同志鄧大華說:“重活、累活、風險的生路,潘仁澤都主動去做。”
2013年至2015年,錦屏縣連續三年被評為“省級安全漁業示范縣”,榮譽的后面飽含著潘仁澤和同事們的敬業擔當和辛勞付出。
在基層,漁政執法是個苦差:工作不分晝夜、風險系數高。白晝要正常上班,非法捕撈常常都在晚上,接到告發隨時都要出動執法。
執法隊隊長歐陽大軍說,漁業辦公室一共7人,其中有兩個老同志,一個女同志。小潘無論白晝晚上歷來都是隨喊隨到,工作主動,失職盡責。
說起同一個辦公室的潘仁澤,劉松眼含熱淚,“他做事情認真,我們經常加班工作,經常是一接到任務,他都是第一個趕到。船快要翻沉時,我離他最近。他犧牲了,我心里很難受”。
養殖戶楊光模在得知漁政執法船出事后,自發參與搜救。他記得,本人購進的1萬尾鴨嘴魚苗,養了才十余天局部魚苗身上呈現黑斑陸續死亡,潘仁澤、歐陽大軍等到現場解剖查看后,發現魚得了寄生蟲疾病“小花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