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數日前,隨同烏蘭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驅車趕到茶卡鎮茶卡村時已近傍晚時分。夕陽中的茶卡村寧靜中透著和諧,一排排院落讓村莊整齊有致,既有鄉村的味道,又因全村都在從事著旅游家庭賓館的住宿和餐飲行業,村莊里又流動著靠近城鎮的文化脈息。
村委會前的廣場四周,以一個個專欄開辟出紅色經典、村規民約、村史演變等鄉村文化長廊,讓眼前鄉野之地蘊藉著濃厚的精神文化的底色。民間藝術團的成員身著各民族的服飾正在排練節目,不知誰家拉響的 胡胡兒 ,婉轉的小調縈繞在村莊的上空。鄉村,早已不是貧困和寂寥的模樣,過上小康日子的村民,在物質生活富足的同時,也在追逐著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足,眼前的茶卡村為 小康青海 著上了精神文化的彩衣。
精神文化
積攢 箱底本錢
茶卡村黨支部書記吳元強,是一位50多歲、身板壯實的漢子。此前,他已在村委會擔任過各種角色,自擔任村支部書記后,他感到自己的最大壓力,已經不是村民能不能過上富足的日子,現如今就是如何讓過上小康日子的鄉親們,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也同樣 富裕 起來。
村道上,吳元強介紹說,現今的茶卡村是從6公里外平均海拔3100多米的茶卡老村易地搬遷過來的。以前,在老村生活時,以種莊稼和養殖為主,村莊屬于早期土質結構住房的樣式居多,因其偏遠,村民的醫療、教育等都極為不便。前幾年,全村陸續搬遷到茶卡鎮區的茶卡新村。茶卡新村屬于統一規劃的新型村莊,每家都是400平方米的獨門獨院,水電設施俱全,與村莊鄰近的鎮區有醫院、學校和商貿店鋪,在生活產生巨大變化的同時,村民利用村莊在交通和靠近鹽湖景區的區位優勢,紛紛干起了家庭賓館、客運出租、餐飲超市等產業,全村的年旅游總收入達1900多萬元,村民的人均收入已超過26000元。
富了 口袋 更要富起 腦袋 。茶卡村在縣里和鎮上出謀劃策、撐腰鼓勁下,圍繞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想出了點子、趟出了路子。
在村委會所在地打出 陣地戰 。專門辟出空間建起了 村史展覽館 ,組織鄉親們在反復觀看村史的變遷中,看到村莊的變化、日子的變化。以此為支撐,在村莊里營造起積極向上的濃厚氛圍,于潤物無聲中構建起村民的精神家園。設在一側的 鄉村書屋 ,成為村民們在閑暇時光里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的平臺,在幾行字、幾頁書的日積月累中,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增添出 一脈書香 。
40多歲的周文慶是茶卡鎮的武裝部長,同時也是茶卡村的聯點干部。周文慶說,作為鎮上的聯村干部,以前一門心思就是幫著村里發展致富產業,隨著村里家家過上小康日子,現在就要千方百計把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起跟上來。功夫沒有白下,活躍起來的鄉村精神文化,讓村莊更有了精氣神,村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充實、更加滋潤。
文化滋養
迸發鄉村活力
傍晚的茶卡村在一派寧靜中顯現出鄉村的秀美,板胡拉出的小調越過院落婉轉地傳了過來。循著琴聲,跟隨吳元強來到村民郝玉來家里。
400平方米的庭院顯得十分寬敞,正房外的鋁合金落地門窗與透明屋頂的庭院隔開,庭院兼客廳成為郝玉來時常召集幾位老伙計一起拉奏胡琴的獨立空間。院里擺著桌椅,64歲的郝玉來正和與他年紀相近的村民王啟偉、張炳林,合奏著村民們耳熟能詳的鄉村小調,郝玉來的老伴在一旁聽著拉奏的曲子,時而出進添上茶水。
郝玉來說,自己的大半輩子光陰是在老茶卡村里度過的,那時候自己就熱衷于 拉胡胡 ,雖然一家五口人全指望著從地里打下的莊稼,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充滿艱辛,可手里的那把 胡胡兒 卻跟了他40多年。一家人住在老茶卡村的幾間土房里,年頭到年尾幾乎都在莊稼地里忙碌,偶爾拉上幾聲 胡胡兒 也是為了解個 乏 ,到了冬天農閑或年節時,村里耍開了 社火 ,郝玉來的 胡胡兒 就派上了用場,為村民們平淡的日子添上幾分過節的喜慶氣氛。
臨到從老村往茶卡新村搬遷時,家里的許多用了多年的陳舊家什大都留在了老屋里,唯獨那把 胡胡兒 被郝玉來帶到了新家里。因為離茶卡鹽湖景區近了,郝玉來一家也隨著眾多村民開起了家庭賓館,家里的收入比以前不知翻了多少倍。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紅火,郝玉來 拉胡胡 的空閑也多了起來,不但拉給鄉親們聽,也拉給遠來他家住宿的游客們聽,并時常把村里愛好 響器 的老伙伴招呼到家里。一起吹拉彈唱,幾年下來,有了鎮上和村里的支持、村民們的喜好,郝玉來 拉胡胡 的班子已在村里小有名頭兒,成為村里文化活動的 保留曲目 。日子在翻新, 胡胡兒 的曲調也在翻新,郝玉來和老伙伴合奏的《唱支山歌給黨聽》已是拉得有板有眼,或許這就是寓情于樂。
而在郝玉來的 胡胡兒 之外,茶卡村組建了社火表演文藝隊,每逢年節都到鎮區鄉村巡演,同時挖掘扶持本村的文藝能手,在各種節日開展拉二胡、彈三弦、民族舞和現代舞表演,并在全縣 穩脫貧、感黨恩、跟黨走、奔小康 文藝匯演中拔得頭籌 精神文化活動為鄉村注入了活力,更為鄉村重塑了精氣神。
高原鄉村
收獲 精神食糧
在奔向小康之路上,茶卡村和高原上的眾多鄉村,在由內而外實現轉身和蛻變。在承繼著傳統文明的同時,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更新,村莊行進的路徑上也匯入多元的精神文化元素。
距離郝玉來家隔著幾排院落,來到57歲的村民施國賢家,他家的住房格局與眾多村民家大體相仿,卻是多了幾分文墨氣息。吳元強從旁介紹說,施國賢在老村還沒搬來時,就是村里出了名的 土秀才 ,忙完地里的活有了空閑,施國賢就愛提起毛筆寫寫大字。雖然施國賢總說自己的毛筆字 上不了臺面 ,可在鄉親們眼里卻是 識文斷字的文化人 。每逢過年,施國賢書寫的大紅春聯,就貼在了老村家家戶戶的門頭上。施國賢平素練字都是用報紙,從各處搜羅的報紙,戴著一副眼鏡的施國賢先是細細看一遍,然后再留下來寫大字,這個習慣在村民看來施國賢更是村里的 秀才 。
因此,村委會也動開腦子想讓施國賢抽空教村里的孩子學大字。施國賢說,眼下都興電腦了誰還練大字?村里的有心人說: 老輩人留下的東西,有的丟了,有的還真不能丟!
順著這個想法和思路,茶卡村給傳統文化賦予了新的內涵,培育起 賢孝茶卡 的村風,利用各種節慶和文藝匯演,評選表彰 好婆婆 好媳婦 孝敬之星 烏蘭好人 讓村民從傳統優秀文化中感知意義、體會崇高、增進認同。
茶卡村同時又把富有時代特征的先進精神文化引進了村莊,利用農閑組織村民田徑趣味比賽,在村里的廣場上組織黨史學習教育詩歌朗誦、 鄉村道德大講堂 ,并組織村里的孩子有模有樣地開展了中華經典誦讀活動。
田野上吹來清新的風,鄉村在 扶犁耕耘 中收獲了滋潤而又沉甸甸的精神食糧。看吶,茶卡的田野上,映現出 小康青海 的身影。
文化 富裕 添彩小康生活
茶卡村,是一個坐落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邊緣的村莊。茶卡,在蒙古族語言里意為 鹽池 。這個依傍 鹽池 的村莊,在當地憑借資源文化精心塑造出 天空之鏡 天空壹號 文化旅游品牌的風潮中,茶卡村 借風行船 、 靠鹽興業 ,曾經單一從莊稼地謀生計的村莊,搖身一變,吃起了 旅游文化飯 ,以人均年收入超過26000元,腰包鼓起來的209戶村民,一溜小跑奔進了小康生活。
數日前的一個傍晚,來到茶卡鎮西北7公里處的茶卡村。眼前的村莊院落整齊劃一,村道潔凈縱橫,房前屋后侍弄著花花草草,既有村莊的遺韻,又有現代的氣息。院廓的白底粉墻上或以文字在顯眼處細說 村規民約 ,或以醒目的筆調勾畫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正在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要義,寓意于畫,在清新活潑中泛出鄉野氣息,村道儼然成為鄉村精神文化建設的長廊。村委會前的廣場上,由蒙古族、藏族等群眾組成的 達布遜戈壁民間文化藝術團 正在踏著節拍排練;村莊的上空回蕩著村民拉奏的悠揚 小調 因為精神文化元素匯入了村民生活,村莊顯現出別樣的氛圍,別樣的活力和生機。
在我省的遼闊區域中,通過脫貧攻堅戰役,眾多的農牧民基層群眾已在告別貧困中踏上了富裕的生活之路,過上以前 連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千方百計為廣大群眾送上更加 可口 的精神文化 食糧 也在同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原大地日益深入人心,各族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明顯提升,衍生出以先進文化鼓舞人、引導人的巨大影響力、帶動力和凝聚力,如汩汩活水流淌在高原戈壁的每一寸土地,在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顯現 富足 的同時,精神文化生活也積攢出豐厚的 家底 ,積累了添彩 小康青海 的活力資源。
不斷豐富高原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得到新提升、達到新高度,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要求和保證,也是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重要支撐。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我省大有潛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