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6月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新津寶墩遺址最新考古成果 繼幾年前在遺址內發現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等植物遺存以后,考古人員在2020-2021年度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田,為人們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種植提供了珍貴信息。
位于成都新津的寶墩古城遺址是我國長江上游地區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成都平原上人類第一次大規模定居生活的地點。寶墩古城還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發源地,奠定了古蜀文明、乃至 天府之國 農耕文明的經濟基礎。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寶墩工作站副站長唐淼介紹,寶墩遺址本年度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68個、灰溝8條、墓葬5座,墊面遺跡1處、護坡遺跡1處,出土數以萬計寶墩時期陶片及幾十件石器,發現寶墩時期作為建筑構件使用的碳化竹片,同時發現寶墩時期疑似水稻田遺跡。
之前,通過植物考古,寶墩遺址發現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遺存,通過不同遺跡水稻、黍、粟出土比例分析,確認了寶墩時期先民農業經濟結構以稻谷為主、兼種粟和黍,同時采集野豌豆、薏苡屬等植物作為植物的補充。
然而寶墩先民是如何種植水稻的?當時水稻種植在哪些區域?在本年度考古發掘之前,這一切仍然是待解之謎。
2020 2021年,寶墩工作站的考古人員在地面2米以下,找到一層水平地層,該地層從西北向東南發掘區外延伸。讓考古人員驚異的是,該地層與常見的人類生活地層相比,較為純凈,又幾乎看不到人類遺留的陶片、紅燒土、碳屑等遺物,而且地層土質為淤泥。
考古人員還發現,該地層淤泥中有大量鐵錳結核,而鐵錳結核需要在飽氧與厭氧交替的環境中才能形成。 這一信息提示我們該地層不是簡單的湖沼堆積,可能與水稻種植有一定關系。 唐淼說, 于是,我們及時在該地層中采集兩件土樣標本送檢,同時在發掘中關注與水稻種植相關遺跡。
本次發掘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護珍貴文化遺產,我們對于疑似水稻田區域,采取了大面積保留,小面積解剖的發掘方式,發現了1條與該區域相連通的水溝遺跡,1條疑似田埂遺跡,多處疑似水稻根窩遺跡。 唐淼介紹, 2件土樣標本植硅體檢測結果顯示,該地層中有水稻植硅體分布,并且是主要農作物類型。從生物指標來講,該地層已經基本可以判定為水稻田。
為了進一步驗證初步判斷,我們對該地層土進行了系統采樣,將進行系統檢測,通過對水稻、與水稻伴生的雜草群、土壤微形態的綜合檢測研究,加強對該區域為水稻田的認定。 唐淼說,如果檢測結果是肯定的,這將是成都平原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水稻田。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