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陽墻體廣告 走在
綿陽的街頭巷尾,你總會看到一些很具前史特征的大街名,比方三光街、黃家巷、躍進路等等,近來,記者通過有關(guān)部分了解到,這些大街名在綿長的歲月中,堆積了
綿陽太多的前史印記,并見證著
綿陽城市的開展。
綿陽自公元前201年漢高祖設(shè)置涪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如富
樂山、越王樓等都是
綿陽的前史見證,而
綿陽城區(qū)的一些大街名也蘊含著
綿陽深厚的前史文化底蘊。
三光街:三光街是前史最為悠長的一條街,據(jù)考證,三光街之名出自《莊子》“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biāo)臅r,中和民意以安四鄉(xiāng)”。三光是指日光、月光、星光。
解 放街:解放街為唐宋城街區(qū),是唐宋散文八我們之一宋代參知政事、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的出生地。民國時因有文廟(孔廟)、文昌宮(文昌帝君宮)、圣公會(耶 穌),曾命名“通圣街”、“德操路”。新中國成立后更名為“解放街”。曾有綿州州衙、千總署、子午報社、清代綿州試院、綿州聯(lián)立中學(xué)(現(xiàn)
綿陽一中所在地) 等修建,2004年改建,全長450米,寬20余米。
黃家巷:黃家巷為唐宋古城街區(qū),因清代時黃姓紳士在巷內(nèi)樹立黃氏第宅,故名“黃家巷”。原巷內(nèi)多為四合院,1970年,黃家巷出土一批珍貴文物。2004年改建。
紅星街:紅星街為唐宋古城街區(qū),明、清期間名為“神仙街”,有白衣庵、佛學(xué)社、州衙、楊公祠、警鐘樓、文第宅、監(jiān)獄等。1966年,因州衙所在地有中共
綿陽地委機關(guān),改名為“紅星街”。1989年改建,全長1000米。
孫家巷:孫家巷為唐宋古城街區(qū)。清代綿州進士、翰林學(xué)院庶士、蜀中“紅學(xué)”第一人、綿州治經(jīng)書院主講孫桐生出生于此巷孫家大院,故名“孫家巷”。《孫桐生信件手札》現(xiàn)藏于
綿陽圖書館,綿州大劇院樹立于此巷旁。
跟著城市的不斷變遷,
綿陽一些大街現(xiàn)已逐步被高樓大廈所代替,但仍有一些大街見證
綿陽近幾十年的開展。
躍 進路:1958年,正值火紅的大躍進年代,四家軍工
公司(長虹、九洲、華豐、涪江有線電廠)搬來
綿陽,
綿陽城北呈現(xiàn)了一條寬10米、長500多米的大街, 被命名為“躍進路”。在
綿陽的計算年鑒里,躍進路上的
公司生產(chǎn)總值從前占
綿陽市生產(chǎn)總值的半壁河山,全省電子職業(yè)當(dāng)年總產(chǎn)值的三分之一。而恰是由于躍進路 上那些
公司的奉獻,
綿陽經(jīng)濟得到迅猛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