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
江蘇豐縣社會治理
現代化綜合指揮中心正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接聽居民張彩鳳報警受困求助。現場畫面實時回傳,指揮中心及時研判,通知相關部門啟動救援,這得益于豐縣高效建成的縣域社會治理
現代化綜合指揮中心,指揮中心構建出城市治理“最強大腦”,用大數據的火眼金睛查漏補缺、輔助監管,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社會基層治理
現代化之路。
全縣域覆蓋,精準服務群眾
豐縣社會治理
現代化綜合指揮中心主任李培介紹說:“指揮中心打破數據孤島,全面整合網格化、110、120、12345、962518營商熱線、數字化城管和應級大數據管理等基礎平臺,匯聚15個鎮街、50個既有平臺,利用“互聯網+綜合治理平臺”歸集基礎數據1.6億條、整合社會面監控資源1.7萬路。數據共享也為后續公共服務資源對外開放提供支撐,目前豐縣已建立智慧民生應用項目140余項,智慧公交、智慧停車、智慧水務、智慧燃氣已實現實時監控、遠程指揮、快速響應。“豐證通”成為全省首批、
徐州首個成功獲取
公安類證照使用權限的縣級證照庫。現在,把豐證通等數據直接給到
公安,就不需要跑到相關部門出具證明。”
以“最強大腦”為中樞,豐縣還建立了“一盤棋”布局、“全縣域”推進的治理新格局,通過橫向聯動城市管理、市場監管、生態環境等部門,縱向貫通15個
鄉鎮街道指揮中心,1031個基層網格,基本實現了問題處置交辦全域覆蓋、不留死角。豐縣社會治理
現代化綜合指揮中心的成立,突破了原來部門單兵作戰的形式,真正實現了高效聯動。目前全縣指揮中心歸集和受理社會各類訴求達到26.5萬多件,基本得到了及時處置和圓滿解決。
創新性應用 專項化解難題
7月2日下午,在豐縣中陽里街道在水一方小區,速應服務隊工作人員正在就污水外溢現象做后續回訪。李曉艷是這里老業主,前段時間她聯合物業人員向服務隊反映了污水外溢的現象。
李曉艷告訴記者,小區前面有幾個飯店產生油漬油污,在最近幾年就經常溢出,物業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是做了一些簡單處理。
接到問題反映后,豐縣速應服務隊協調各部門收集垃圾、清理管道,全程跟蹤處理,并將管道改至城市污水主管網的建議反饋給了水務部門,以徹底解決污水外溢問題。據了解,豐縣速應服務隊下轄4個中隊,40名隊員,秉承“民有所需,我必速應”服務理念,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服務模式,與110、12345便民服務熱線、數字化城管等多部門形成聯動機制,全面暢通群眾訴求“綠色通道”。
“速應服務隊主要解決那些職能部門有交叉不好處理的堵點與痛點。”李培深有感觸地介紹,過去有些老百姓煩惱的難事、煩心事“九龍治水”各管一段,造成監管信息共享難,問題發現難、協同處置難。
圍繞處置在早、化解在小,豐縣構建了數據分撥快速處置、評估反饋的閉環流程,持續提升交通、環保、電力等21支體制內救援隊伍應急處突能力,堅持每月開展大練兵、大比武,確保每年人均拉練培訓12場次以上。大力培育發展社會組織,整合藍天、獵鷹等6支民間救援力量進駐“城市大腦”,做到信息共享、協同作戰。“豐縣速應服務隊”對復雜和疑難分撥事項第一時間抵達現場,紓解群眾怨氣,厘清辦理職責,跟蹤督辦問效。目前整合全縣各類應急處置隊伍已達2200余人,基本形成即時就地處置、救援服務聯動處置、執法檢查響應處置等多種處置模式有效處置率100%。
良醫治未病,領跑縣域治理
現代化
豐縣還深挖“大數據”,助力風險研判精準化。利用“互聯網+綜合治理平臺”歸集基礎數據1.6億條、整合社會面監控資源17萬路,成立由10人組成的安全風險數據研判專班,對12345、10、120、網絡輿情、領導信箱、陽光信訪等渠道每日信息,進行梳理、關聯、分析、研判,每日17:00前形成《綜合風險研判專報》直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確保敏感性、苗頭性問題得到及時預警處置,豐縣正在積極探索實現由“民有所需,我必速應”向“民有所需,未訴先應”融合轉變的社會治理模式。
除了危化品監測、出租車監管等創新性應用,指揮中心實時匯聚數據,通過對數據進行研判、分析,及時掌握群眾關注的熱點、痛點,像“繡花針”一樣的精細化縣域治理。去年以來,豐縣社會治理
現代化綜合指揮中心通過數據分析研判,就發現豐縣廢棄機井安全隱患現象嚴重,第一時間形成分析報告上交縣委、縣政府。目前,豐縣已正全面開展
農村廢棄機進專項整治行動,多部門協調配合、聯動督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建中心的目的,就是實戰、實效、實用。我們的分析報告,通過數據看背后存在什么問題,具體分析原因,提出對策建議。”一年來,類似的分析報告,指揮中心已向縣委、縣政府遞交了80多份,涉及豐縣高新區出租房安全隱患、液化氣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