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國西南酒精廠主要以水稻、谷物、甘薯、甘蔗等食物原料釀制酒精,其產品大部分以燃料酒精名義提供給國家,還有一部分則以白酒的身份售賣。 1944年至1945年,援華物資補給線中印公路被中國遠征軍重新打通,中國戰場所需的汽油恢復穩定供應,西南各地酒精廠的重要性下降,繼而出現經營困難,很多小廠紛紛倒閉,一些大廠則通過調整轉產成為酒廠或糖廠繼續存在,比如,原瀘縣金川酒精廠,在抗戰期間與
瀘州老窖等眾多私營酒廠一起為支援抗戰生產優質提純酒精,新中國成立后瀘縣金川酒精廠聯合當地小廠更名為
四川省專賣
公司國營第一釀酒廠;原
四川資中酒精廠,抗戰勝利后更名為
四川糖廠,之所以由酒精廠變為糖廠,是因為西南很多酒精廠是用甘蔗來釀制酒精的,而甘蔗也是制成白砂糖的原料。 繼續從事白酒生產的酒精廠,后來的發展情況好壞不一,發展勢頭好的,比如,很多人熟知的
畢節大曲,是
貴州省八大名酒之一,生產此酒的
畢節縣酒廠,其前身即為川滇東路運輸管理局酒精廠;但更多的是逐漸走了下坡路,最典型的代表是
貴州遵義酒精廠,新中國成立后被收歸國有,運用酒精生產白酒,后因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