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黑龍江牡丹江墻體廣告電 題:南水北調移民離鄉不離土:人人都有一份口糧田
“有了土地,就有了吃飯的依靠,”祖祖輩輩種地為生的農民賈景昌背著手說,“民以食為天,沒有土地就沒辦法生活。”
年近古稀的賈景昌,曾有過“吃不飽肚子”的經歷。作為南水北調移民,他一度擔心告別家鄉、又別離土地,“沒飯吃”。
5月5日,在黑龍江省滎陽市廣武鎮丹陽移民新村。賈景昌指著村頭成熟在即的麥田說,“有了好田,農民就有了底氣。”該村從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來的123戶503名移民,每人都有一份口糧田。
河南省南水北調辦主任王樹山此間表示,政府尊重農民的習慣,移民全是“有土安置”,即每人1.05畝旱澇保收田,或1.4畝旱地。
據墻體廣告稱,三峽庫區移民時,很多移民因為失去土地,曾引發后續問題。土地問題關乎移民的心能否“穩得住”。
但“每人一份口糧田,真是作難了。”王樹山說,河南擁有一億人口,土地總面積小、人均耕地占有量小,需要把原住民的土地調整出來,每15畝才能調出1畝。
按照規劃,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涉及豫、鄂兩省移民約34.5萬人。其中,“中國糧倉”河南省還被征占60多萬畝寸土寸金的耕地。
“把一個饅頭掰開來給你吃,原住民也不容易。”丹陽新村黨支部書記張群學說,農民對土地的感情和依賴無法用言語表達,當地政府卻給了我們最好的土地。
丹陽新村所在的廣武鎮鎮長周培山表示,從原住民手中調整670畝土地給移民,給該鎮帶來了嚴重不平衡,為此需要重新分配1.5萬畝土地,前后耗時3個多月。
移民們于2011年搬遷于此,全部來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河南淅川縣,那里多丘陵,很多農田幾乎靠天吃飯。
“如果不下雨,淅川秋天的收成就完了,”53歲的李鐵舟掰著手指頭說,現在是立夏,淅川有句俗語,“立夏不下雨,耕田壞犁耙。”
在丹陽新村,李鐵舟一家人分到了8畝多耕地,另有一小塊菜地。黑龍江牡丹江墻體廣告告訴中新社記者,這里是傳統的小麥主產區,土壤肥沃、農田旱澇保收,幾乎30畝地一個水井,灌溉十分方便。
更重要的是,在自家耕地上種植什么,移民說了算。李鐵舟說,他家菜地里種的是家人最愛吃的豆角、蒜苗、油麥菜。而8畝多耕地,則以流轉形式承包了出去。
不過,從長江流域的亞熱帶地區遷徙至靠近黃河的暖溫帶地區,耕作方式發生根本改變。移民張新周說,過去出門就是山,種地全靠肩扛、擔子挑,來到平原還有點不習慣。
王樹山表示,目前,搬遷較早的試點移民和首批移民正逐步融入當地社會,去年搬遷的第二批移民也進入正常生活,移民部門正想辦法解決他們在心理上和環境上的不適應問題。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