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6月17日,光谷藍焰(房縣)生物質工廠開始試生產,探索變廢為寶、造福于民的制炭新路徑,這是鄂西首家生物質供汽類工業化項目。
秸稈變成氣、炭、醋
項目位于房縣軍店鎮。投資1.2億元的生物質工廠占地40畝,分布著辦公樓、料倉、熱解車間以及一個20多米高的儲氣罐。料倉堆放著秸稈和木頭塊,鏟車不停地將秸稈運往熱解車間,然后被吸入到一個約1平方米的“口子”里,并被傳輸到高23.5米的熱解爐頂端。
眼前的熱解爐像一個龐然大物,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一排管道有序地“纏繞”在爐子四周。“秸稈從最高處墜落,經過干燥、高溫加熱等環節,提煉出秸稈中的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變成氣、炭、液體醋等物資。”光谷藍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熊建介紹,每種提煉出的物質分別通過專用管道抵達指定位置:氣輸入到儲氣罐,液體醋流入到保存箱,炭被裝進塑料袋。
1個小時后,記者在一根藍色管道的末段看到,一塊塊黑色的活性炭從管口落入塑料袋。
熊建介紹,這是公司自主研發的生物質熱解多聯產設備,曾獲聯合國工業組織頒發的“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最具投資價值的領先技術藍天獎”、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房縣工廠使用的是第五代設備,熱轉化效率達到95%。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生物質能源化利用主要分為供汽(含熱和氣)和供電兩大類。光谷藍焰房縣工廠是我省生物質供汽類工業化利用水平最高的項目。根據設計,該工廠每年可綜合利用農林廢棄物11萬噸,年產物質燃氣1000萬立方米,可滿足1萬戶農民用氣。
賣氣虧損賣炭來補
讓1萬戶農民用上燃氣,至少需要鋪設6.5公里長的主管網,還要安裝到戶支管線。光谷藍焰(房縣)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登華說,去年底開始鋪設主管網,受疫情影響目前只鋪設了1公里,30多戶農家率先通氣,免費使用1個月后按1.5元/立方米價格收費。
上午11時,月明村9組的羅婕開始做飯。她輕擰一下燃氣灶具上的點火器,立即冒出一團藍色火焰。“用了一個星期,感覺比壇子氣方便。”羅婕算了一筆賬:一個月用一壇子氣,150元(8公斤,約30立方米),用“生物氣”一天約1立方米,算下來,一月能節省100元,而且省去了換氣的麻煩。
不過,開通燃氣的民戶中還有一半未使用,說“怕發生爆炸”“感覺火不大,不好用”。
“這是新事物,很正常。”王登華表示,7月起會聯合政府相關部門,多向村民宣傳、培訓,“生物氣”既方便又省錢,村民們一定會接受。
生物能屬國家鼓勵項目。然而,近年來一些生物質發電企業因過度依賴國家補貼而陷入困境,光谷藍焰房縣工廠如何可持續發展?
熊建透露,每立方米1.5元的定價考慮到了農民的承受能力。他坦承,僅靠售氣無法盈利。據測算,即便1萬戶目標農戶全部使用,年收入也只有500多萬元。而原材料、運營費、人力成本等至少超過1000萬元,年虧損500萬元以上。
“主要靠賣炭。”熊建說,1萬噸秸稈就可年產2000噸活性炭,按每噸3000元計算收益約600萬元,整個項目因此實現盈利,走出可持續的市場化之路。
環保風口炭價倍漲
房縣發改局相關人士介紹,該縣每年產生農林廢棄物約30萬噸,此外還有近10萬棵生病的松樹需要砍伐焚燒,申博官網,大約可生成木頭3萬噸,原材料非常充足。去年,該公司已與當地3家合作社簽署協議,由合作社負責收購秸稈、木頭等原料。
位于紅塔鎮的房縣勝利農機合作社就是合作伙伴之一。該合作社每年為周邊5個鄉鎮約8000畝農田提供全程機械化育苗、施肥、收割等服務。該合作社理事長朱勝利說,去年9月合作社利用光谷藍焰提供的打捆機,1個月就收購了6000多噸秸稈,向農民支付了160萬元(每噸約260元),而光谷藍焰以每噸350元價格收購(共計210萬元),最終合作社盈利20多萬元,今年將擴大收購量。
王登華表示,合作社在為農民提供水稻玉米種植、木材加工等服務的同時收購秸稈、木頭,算是提供了增值服務,農民無須投入大量勞力和時間,就能讓廢棄的農林物變成錢,實現了利益最大化。光谷藍焰公司只需向合作社提供適當的機械設備,把控收購質量關即可,最終實現企業、合作社、農民三贏。
熊建坦言,近幾年隨著國家環保產業的迅猛發展,空氣凈化器、飲水凈化器開始普及,污水處理廠大量增加,這中間都會用到活性炭,活性炭需求量由此大增,價格3年內翻了1倍,仍供不應求,這是房縣生物質工廠最終能盈利的根本所在。熊建透露,目前該公司羅田、通山、團風等地的相關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