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巖泊渡為何流傳“二端午”的習俗,本地一大幫民俗專家作過許多研究論證,現在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和清朝末期巖泊渡出的一個歷史名人孫九大人有關。據相關史料記載,孫九大人名叫孫開華,1838年出生在巖泊渡渡口南岸的孫家寺溶即現在的巖泊渡鎮星民村,孫自幼酷愛舞槍弄棒,剛成年便從軍,因驍勇善戰,一路官至總兵、提督,因名號孫九,故下屬皆稱其孫九大人。清光緒時期,孫奉旨率水師從福建渡海赴臺灣抗擊法國侵略者,創下了晚清時期抗擊外來侵略戰爭唯一全勝的記錄,孫指揮的臺灣“淡水大捷”更是名載史冊。孫在臺灣是家喻戶曉的護臺大英雄,早些年我去臺灣時就曾見到臺灣鄉間的一些地方仍有供奉孫牌位的土地廟。1893年孫病逝,光緒帝親撰《祭孫提督文》,在慨嘆“臺北無驚”的同時,常“聽鼙鼓而思良將”。為滿足孫歸鄉的遺愿,光緒帝特準允孫的衣冠棺運返其家鄉。孫的衣冠棺運抵家鄉時正值農歷五月十五,蓋世英雄靈歸故里,家鄉百姓扶老攜幼等候在渡口兩岸,河中大小船只密密麻麻,吆喝聲、鑼鼓鞭炮聲聲震兩岸。后來,為讓人們記住這位家鄉的名人,巖泊渡的鄉紳學士們便作出決定,自此以后巖泊渡便每年五月十五過端午,為有所區別取名“二端午”。這樣巖泊渡便有了一個舉世無雙的“端午”且一直延續至今。
巖泊渡“二端午”最出彩的當屬扒龍船。澧水溇水流域的一些地方歷來有端午扒龍船的風俗,如蔣家坪、茶庵、柳林鋪,巖泊渡上游的沙刀灣、漁米渡等,但動靜都不大,純屬當地居民的自娛自樂,唯有巖泊渡“二端午”的扒龍船,場面極其盛大。后來其他地方的端午扒龍船在歲月中逐漸湮滅,慈利溇澧兩水大小數十家碼頭唯獨巖泊渡一處仍還保留著“二端午”扒龍船的習俗。時間剛進農歷五月,巖泊渡就熱鬧起來,十五前的日子渡口河里天天傍晚有船在操練,嗨呀嗨呀的扒船人的吼聲威震四方,四鄰八鄉不分男女老少就象看大戲一般前來圍觀。最有看頭的,是十五那天的搶標,獎品很原始,頭獎豬腦殼,第二名獎豬項圈,第三名獎豬心肺,第四名獎豬下水。標船泊在河段上方一河灘的回落處,十幾條船一字排開齊齊向標船劃去,吶喊聲鞭炮聲響徹河谷,船擠船橈碰橈水花四濺,搶前落后有時也就是毫厘之間,標船上發標人將豬腦殼高高舉起向靠前的龍船拋去,搶到豬腦殼的龍船如獲勝的斗士更加賣力地在河中游來劃去,船上的漢子雙手托著豬老腦殼身子抖天抖地好不得意!上了岸還有一場盛宴,人們將獎品烹制成一桌大餐,扒船人圍桌而坐,端著自制的米酒猜拳行令不喝個天昏地暗不歸屋!扒龍船的那段日子里,渡口老街家家門戶大開,房頂炊煙裊裊、堂前棕香飄飄,都穿戴利索,上街購物的、走親訪友的、找機會看相好的諸多趣事也都紛沓而來。在我的記憶里這個“二端午”到處都飄溢出浪漫的味道。上世紀七十年代三線建設修建枝柳鐵路時期,中鐵四局三處工地工作人員也被這個“二端午”所感染,每到五月十五都會組隊參加扒龍船。
巖泊渡“二端午”的扒龍船,相對過去,還扒出了不少新名堂。過去扒船是男人們的天下,現在堂客媳婦們也可以上船扒了。扒船前若遇雨天女人們便在岸上操練,排成一字長隊手舞著木棍和著鑼鼓的節拍,一俯一仰真個是氣勢如虹!扒船季的日子里巖泊渡的村村寨寨都可見到這特別的場景。原來扒船,船擠船橈碰橈熱鬧是熱鬧經常有人落水終歸不安全,現在河中用泡沫浮標隔出了一條條的賽道,用上了計時的秒表,船多還抽簽分組進行,比賽那天公安安監衛生政府部門的船只也很多,既好看又安全。為了“二端午”的扒龍船,政府近幾年還修建了龍船賽專用碼頭、砌成了賽道河兩岸的護坡護堤,修建了渡口澧水大橋,改造修建了巖泊渡河邊十字街且直連長張高速巖泊渡出口,現在看船場地寬視野闊更舒服更方便了。近些年,每到扒船的日子,巖泊渡便車流如梭人流如注,街上紅男綠女,魚館食客滿座。“二端午”扒龍船,又增添了許多鮮明的現代色彩,其場面比原來更宏大了。
除了扒龍船,巖泊渡“二端午”還有一些特別的地方。上世紀八十年代,巖泊渡一個名叫孫牛皮的后生為了讓“二端午”過得有味道,訪了一祖傳秘方開了家“牛皮酒家”,特供口味很不一般的巖河魚,一下引發了當地過“二端午”吃巖河魚的流行。后來正宗的冒牌的巖河魚館蜂涌而上,有的還遠走他鄉在縣里、市里、省城開起了巖泊渡活魚館,人們過節也好平常也罷都能吃上特色巖河魚。雖然手藝有好有差,但巖河魚卻是純粹本地野生。流經巖泊渡的澧水河段灘多礁多潭深,很適宜河魚生長,這里的河魚膘肥肉滿弄上餐桌別有一番風味。后來中央電視臺來巖泊渡拍了一檔《江南漁姑》的節目介紹了專在巖泊渡澧水河里打魚的姑娘妹子,使得巖泊渡巖河魚火遍大地,四方嘉賓專為吃魚而來。魚從河中來,味從百里挑,現殺活蹦亂跳的巖河魚,獨特的烹煎燜炒廚藝,一支煙的功夫一鍋鮮魚肉便端上了桌,令人顧不上斯文只貪口福。從“二端午”到巖河魚再到開魚館,巖泊渡已形成特色魚館餐飲產業。近些年巖泊渡又流行起“過二端午節、賞山水游”。隨著時代的發展“二端午”也不再單純是看扒船了,看巖泊渡的山游巖泊渡的湖玩一玩巖泊渡的桃水溪漂流都是“二端午 的重要節目。巖泊渡一帶的山脈,從莽莽湘西綿延而來,山中多峰林,多溪谷,多溶洞,踏足其間靜心賞玩其樂無窮。張家界朝陽地縫就在巖泊渡河南岸的山峰間,從渡口出發沿盤山公路不到一個時辰就能到達。地縫山頂有一座上世紀七十年代修建的高海拔水庫,被譽為巖泊渡的南山瑤池,蕩舟湖中山連山水繞水如入仙境。更奇特的是,這座水庫的水壩建在一天然溶洞內,電站的發電機組也安裝在離地面深數百米的溶洞里,外面根本看不到,電站工作人員都是輪休制,下一次溶洞要待上三兩天,真個是神仙人上神仙班!這是一座完全無鋼筋混凝土的土石壩,順山而下建有幾個梯級電站,庫水可循環使用發電。南山瑤池的山下,就是桃水溪,數十里的山澗一直抵達巖泊渡渡口上方的澧水,澗深谷幽,玩漂流驚險刺激。在巖泊渡過"二端午",既可看到不一般的扒龍船,品嘗到香噴噴的巖河魚,還可賞游神仙般的山水,借著"二端午"的喜氣熏點巖河魚的香氣再沾上點這山水的仙氣,豈不快哉?
“走遍天下路,趕不上巖泊渡!”自巖泊渡有“二端午”以后,這句民謠就一直廣為流傳。我們相信自清末時起就一直流傳已有百多年歷史的巖泊渡“二端午”,這朵民間奇葩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定會繼續大放異彩。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