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西江的每一首歌都是非遺的展示,每一支舞都是傳統的步伐。哪怕銅鼓、木鼓,也凝聚著古老的智慧和神韻。
為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非遺傳承人的創意設計思維,使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設計、展現當代生活,豐富非遺旅游商品,助推旅游產業化發展,非遺工匠們展開頂級的PK。
嗚嗚嗚、嗚嗚嗚……悠揚激越的蘆笙吹過山岡、拂過吊腳樓。蘆笙組評委楊昌杰先生情不自禁地拿起苗族蘆笙吹奏了起來,邊吹邊跳。
一次比賽顯然無法全部展現黔東南豐富多彩的非遺資源。
黔東南州是歌舞之州、生態之州、人文之州。千百年來,黔東南各族人民與山相安生,與水共流長,孕育了以苗侗文化為代表的特色民族文化精美絕倫。無論是天籟之音的侗族大歌,還是悠揚高亢的苗族飛歌;無論是巧奪天工的手工銀飾,還是獨具匠心的民族盛裝;無論是人樹合一的岜沙生態文化,還是神秘神奇的占里人口文化,無不記述著人文風情的厚重與淳樸,無不彰顯著文化價值的樸實與追求。
一直以來,黔東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挖掘利用工作,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貝,持續推動“非遺資源”轉化為“非遺經濟”,多措并舉有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目前,全州共普查到非遺資源線索5200條,成功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項(侗族大歌),國家級非遺56項78處,省級非遺218項307處。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48人、省級170人、州級294人、縣級4013人。2012年12月,國家文化部批準設立“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傳統的工藝在銀飾、文化各方面獲得了新生。
我州爭取到上級文物保護、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中央補助資金和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專項資金8054.57余萬元,完成5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申報9處第六批省保(增補)單位,4個文保單位入選第六批省保,我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已達到99處。認真編制《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黔東南建設區建設保護規劃(2020—2023)》,黎平段紅色旅游工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06億元;將納入全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2021年重點項目清單》“1+2+6”標志性項目體系“重走長征路研培體驗工程”建設的四個項目,按照一旬一調度的形式有序推進建設。截至目前,黎平紅色文化體驗基地完成新建紅色文化培訓區3345.36平方米、非遺文化體驗區1209.14平方米、飲食文化體驗區2445.5平方米及供電、供水、污水處理設施等;成功承辦第二屆中國丹寨非遺周活動,活動期間丹寨萬達小鎮旅游人數19.1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8億元,非遺項目數字化保護得到加強;完成黔東南33個非遺項目綜述片,編纂出版12本非遺保護成果。
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黔東南的非遺文化在歌舞中、在民族服飾中、在傳統習俗中大放光芒。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