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我們村不光顏值高,產業也好,番茄鼓了鄉親們的腰包。”赤峰市寧城縣大城子鎮瓦南村黨支部書記董顯剛說,“脫貧之后大伙兒沒有松勁,正朝著鄉村振興的目標邁進呢!”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第一年。在我區,從茫茫雪域到沙漠戈壁,從高原低谷到深山老林,一支支鄉村振興工作隊接力再出發,一個個特色產業帶動高質量發展,鄉村建設項目紛紛落地,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經濟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群眾幸福安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步履鏗鏘。
穩政策、強投入,脫貧成效更持續
脫貧之后怎么干?對擺脫貧困的地區,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今年以來,全區各地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對脫貧縣、脫貧村、脫貧人口扶上馬送一程,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
政策持續發力,投入力度不減。“這幾年的生活越來越好,陸續賣了20多頭豬,現在還養著12只羊,大棚里的黃瓜能賣了,下一茬打算種西紅柿,這都靠黨的好政策啊!”烏海市海勃灣區千里山鎮團結新村村民高貴新激動不已。高貴新先后貸款8萬元買了10只羊、8頭豬,隨著養殖數量逐漸增多,高貴新嘗到了小額貸款的甜頭,今年他又貸款5萬元擴大了產業規模。“今年,我市金融機構已累計為139戶家庭發放小額貸款978萬元,有效緩解脫貧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烏海市鄉村振興局局長李智英說。
看全區,今年,中央及自治區財政將原專項扶貧資金調整為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規模達到84.7億元,同比增長5.5%。深化京蒙協作幫扶機制,北京市各級財政投入援助資金19.4億元。各地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和幫扶資產后續管理,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供有力支撐。
接續幫扶實打實。“礦泉水廠終于落戶嘎查了!”鄂爾多斯市烏蘭陶勒蓋鎮巴音高勒嘎查駐村第一書記劉祥無比興奮:“水廠的建成讓嘎查集體經濟實現從0到150萬元的蝶變,還帶動了不少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9月29日,自治區駐村包聯選派動員大會暨駐村干部培訓班召開,202個區級派駐單位包聯幫扶241個嘎查村。全區各地熱烈響應,盡銳出戰,推進駐村干部選派輪換。五級書記抓振興,一張張軍令狀直指最難啃的“硬骨頭”,5341個駐村工作隊、5682名駐村第一書記、16050名駐村干部同所有鄉村干部一道,像“螺絲釘”一樣釘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陣地上,他們與群眾結對子、認親戚、交朋友,為鄉村振興出點子、辦實事、解難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充分信任,密切了黨同群眾的魚水關系。
抓產業、促就業,增收渠道更多元
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石,就業是根本。
“新冠肺炎疫情對農副產品銷售影響較大,我們和多個網絡公司合作開展直播帶貨,沒想到效果出奇好,目前銷售額已超過同期線下銷售額。”自治區消費幫扶集采中心主任王惠誠說。11月16日,該中心幫助呼和浩特市武川縣脫貧戶霍石柱銷售農產品,當天銷售額突破1.2萬元。“不知道該說啥,就是感謝!”63歲的霍石柱熱淚盈眶。
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等10部門印發《關于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我區各地持續加大對脫貧地區產業幫扶力度,促進產業提檔升級,帶動脫貧群眾增收。中央和自治區財政銜接資金的50%以上用于發展產業,持續扶持648家扶貧龍頭企業、294家扶貧車間,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實現產業項目全覆蓋。同時,持續深入開展消費幫扶,全區認定幫扶產品3290款,銷售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分別比去年增長85.6%和38%。
“一出門就是蘑菇產業園,平時農忙完就來園區剪菇根,每天能掙100多元。”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小佘太鎮移民新村的王連女喜笑顏開。“園區距離移民新村500米,用工人數多,勞動強度小,-下轉第3版-上接第1版為移民新村搬遷群眾特別是老年人就業提供了便利。截至目前,園區已累計解決6000人次就業,其中脫貧人口2200人次。”該鎮黨委宣傳委員姜善堯告訴記者。
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景欣農業的瓜子烘炒車間里,54歲的脫貧戶孫桂花緊握大鐵鏟,來回翻炒著瓜子。“車間離家近,工資也還行,方便照顧生病的丈夫。”她說。
今年以來,各地多舉措落實用人單位穩崗就業政策,加強京蒙勞務協作,推廣以工代賑,開發公益性崗位,全區有勞動能力的脫貧群眾已就業20.62萬人,是去年總規模的1.04倍。其中,公益性崗位安置7.36萬人。今年投入6.64億元扶持易地搬遷安置區后續配套建設,確保搬遷群眾有穩定的產業項目和就業崗位。
補短板、密織網,振興基礎更扎實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當前,防止規模性返貧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中之重,筑牢“防貧壩”,補齊短板弱項,用脫貧攻堅的“金鑰匙”,開啟鄉村振興的“致富門”。
密織保障網絡,脫貧群眾幸福感倍增。興安盟扎賚特旗巴達爾胡鎮塔本毛都嘎查村民佟玉山,去年做了心臟搭橋手術,負債5萬元,被識別為邊緣易致貧戶。“嘎查村委會給我妻子安排了公益崗,每年6000元工資,又給我們一家3口辦理了低保,每年補助1.5萬元,還落實了醫療臨時救助資金8000元。”說起這些幫扶政策,佟玉山淚眼婆娑。
動態監測、發現響應、核查評估……各地防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日益完善,對確定的易返貧致貧監測對象,根據風險大小、類別、輕重緩急等情況,建立精準幫扶臺賬、跟蹤落實幫扶舉措,確保在鄉村振興路上無一人“漏網”。截至11月底,全區7.11萬人被納入監測范圍,其中66.2%已消除返貧風險,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補齊短板弱項,增強脫貧地區發展后勁。走進巴彥淖爾市五原縣聯星新村,一座座白墻黛瓦的徽式建筑錯落有致,457戶人家的住宅房頂、院落和養殖圈頂安裝著數以萬計的光伏發電板,深藍色光伏板在陽光的照射下閃動著耀眼光芒。村內荒廢的角落建起了休閑廣場,泥濘的鄉間小路也變成寬闊的水泥路,嶄新的太陽能路燈夾道而立,勾勒出美麗鄉村的別樣景致。
撫今追昔,村民楊改枝感慨萬千:“原來的居住環境太差了,一下雨路上全是泥。每天用柴火做飯、取暖,家里到處是煙塵。如今,新村都是水泥路,天然氣做飯,統一供暖,我們也過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脫貧攻堅,讓12.5萬人搬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窮鄉僻壤;13.7萬戶群眾告別了透風漏雨的泥草屋,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18.3萬貧困人口喝上了放心水。全區新改建農村牧區公路超過6.5萬公里,盟市所在地全部通高速路,脫貧旗縣全部通一級及以上公路,具備條件的蘇木鄉鎮和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所有脫貧嘎查村全部通動力電,所有脫貧戶全部通生活用電,99%以上的脫貧嘎查村通了寬帶和光纖,扶貧直播間、云超市等平臺讓百姓的特產走出鄉村……
向日蕭瑟今不再,繼往開來譜新章。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鄉村振興的沖鋒號角已經吹響,廣袤鄉村正迎來欣欣向榮的美好前景,萬千農牧民正昂首闊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