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12月18日,“南海I號”對話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廣東海絲館舉辦。10名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明確規劃定位、整合資源優勢、強化科技支撐、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為廣東海絲館爭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促進“南海I號”文化品牌發展繁榮,推動海陵島國際旅游島建設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成就世界矚目
發展優勢明顯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對“南海I號”的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發展前景給予了充分肯定,并一致認為,依托“南海I號”,廣東海絲館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上具有明顯優勢。
廣東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長、研究員崔勇表示,“南海I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歷經了30多年的打撈、保護發掘工作,也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從無到有、再到成熟壯大的全過程。
廣東省社科規劃辦主任、研究員鄭紅軍和廣東海絲館館員龍志坤都認為,“南海I號”聯結著古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貿易交換、文化交流,推動著區域的文明交融,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文化基因,符合建設文化強國文化強省的要求。
以國外多個著名博物館為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葡萄牙語系教師Mariana do Nascimento Ramos也指出,群眾需要博物館這樣一個文化基因庫,來幫助人們建立對自身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南海I號”在這方面具備非常明顯的優勢。
凝聚社會力量
建強人才隊伍
確立新定位,明確新規劃是廣東海絲館爭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的關鍵。山東大學教授姜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教授楊勵等都認為,廣東海絲館可充分借鑒對標世界知名沉船博物館,再賦予中國文化特色,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智力支撐和資金支持都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必不可少的條件。目前廣東海絲館存在管理機構力量不足、專業技術人員欠缺等短板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文物的保護利用和海絲資源的整合。
如何破解發展難題?鄭紅軍提出了建立消費主導、省部共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沉船博物館的設想。他表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需要更多支持。政府應加大財政經費的投入力度,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通過加強歸屬感成就感、提高待遇等多種方式留住頂尖人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翻譯學教師Kizito Tekwa通過分享加拿大博物館的經驗做法,建議可通過建立相關博物館協會,定期討論博物館發展存在的問題,促進博物館之間的合作。
整合優勢資源
加強交流合作
充分整合資源優勢,強化科技支撐,加強國際間的交流推廣,是與會專家學者多次提到的發展建議。
中國文物報社副研究員李晨指出,要對標對表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確定總體收藏目標,進一步優化博物館的收藏體系,拓展藏品的種類和質量。同時依托科技創新,不斷攻克文物保護方面的難題,提升保護能力和智慧管理水平。
在充分發揮博物館公眾教育功能方面,廣東海絲館館員李劍表示,下一步可整合國內博物館資源,加強國際合作,開展跨領域合作,推出更多線上線下精品課程,研發獨具特色的公眾教育活動,為群眾打造沉浸式的體驗。
海陵島豐富的旅游資源也是廣東海絲館爭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的一大優勢。楊勵認為,“南海I號”可借鑒香港經驗,圍繞博物館建設海洋公園,充分挖掘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點線面”縱深推進,打造一體化景觀以吸引更多游客。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