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新橋鎮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推廣普及科技技術,全鎮農業先進適用技術覆蓋面達95%,科技進步在
農村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份額達到58%,成為全市科技工作先進鎮。
該鎮把送科技
下鄉、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作為實施 科教興鎮 的重頭戲來抓。每年從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中抽選120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一支業務精、素質高的培訓隊伍,深入村組農戶,向農民傳授農業技術,利用集貿市場開展科技咨詢和科普宣傳。全鎮建立科技服務組36個,服務人員達118人,涉及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信息服務等20多個專業門類。這些服務組織圍繞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等各個環節提供了大量的系列服務。該鎮還利用鎮黨校、
農村遠程教育平臺開展農技培訓,形成鎮村兩級成人教育辦學網絡,共建成人教育學校和村級農民文化技術學校19所,每年都有200余名
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接受培訓,全鎮1000余名青壯勞力取得農民技術員任職資格。
科技示范帶動,促進了全鎮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業結構調整。劉營村籌資200萬元,利用采煤沉陷區水面建起了1000畝蓮藕栽培示范基地,引導帶動群眾發展蓮藕種植。干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推著農民調,幫著農民賺,鎮政府號召利用永渦路沿線建起了占地5000畝的新橋鎮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重點打造核桃、水蜜桃、無籽葡萄、獼猴桃生產基地,水果種植面積穩定在3000畝以上,園區集高科技種植、養殖于一體,并先后和多家科研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引進了國內外優良品種和生物工程技術,年畝收入都在2.5萬元。
為大力開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農產品,該鎮積極完善知識創新、科技創新體系,使批高新技成果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該鎮引進各類作物優良品種數十個,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全鎮農業先進適用技術覆蓋面達95%。
農業
農村部公示第二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中,新橋鎮新全家庭農場,因采取 菜單式 、 訂單式 、 全托式 管種模式,獲得成功,榮登農業
農村部光榮榜。劉新全的農場也成為省農科院、省農大、
商丘市農科院、永城市農業
農村局等多家科研院校和單位的良種試驗示范基地。3年來已成功舉辦國家、省級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應用推廣現場會6次,成為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的重要平臺,他率先落實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推進農機農藝結合,開展專業化服務,推進規模化經營,帶動全鎮小麥、玉米、大豆單產明顯提高,他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輻射周邊農戶達2200多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