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做好 旅 文章 打造鄉村旅游 升級版 思茅區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系列報道②
近年來,思茅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推動生態資源與休閑度假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推動集體經濟 更上一層樓 ,實現強旅又富民。
冬日,在云仙鄉大蘆山村,山間云海翻涌,茶園綠意盎然,朝看云海、晚觀日落、游仙人洞、云頂房車露營、走三臺巖子棧道等富有當地特色的鄉村旅游,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游玩。據蘆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季湛茳介紹,蘆山村跳出產業抓產業,在探索鄉旅文化多元發展上大膽創新,走茶旅融合發展道路,采取村集體經濟+公司+農戶的三方合作模式,打造茶葉品牌 關山1919 和配套的景觀景點建設。引進茶葉公司建設有機茶體驗中心、 關山1919 品鑒體驗中心,將大蘆山優美自然風景與茶品牌緊密聯系起來,規劃推出茶旅休閑精品線路。在季湛茳向記者展示的 關山1919 茶葉初制所暨蘆山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建設圖紙上,可以看到茶葉初制所涵蓋了茶種植、茶旅游、茶休閑等以 茶 為核心的全產業鏈。項目建成后,將統一鮮葉采摘、加工制作,從源頭上保證茶葉的品質。同時,統籌發展游客接待、休閑體驗為一體的茶旅融合服務平臺,使游客在休閑中體驗茶文化。
隨著草莓成熟季的到來,南屏鎮曼歇壩村也迎來了鄉村旅游旺季。路邊的魚莊生意火爆。曼歇壩村農副產品交易中心員工李迎春拉著魚、油、米穿梭在各個魚莊配送著貨物。
近年來,曼歇壩村發揮區位優勢,鼓勵村民發展農家樂和采摘草莓等特色產業。目前,曼歇壩村草莓種植面積約達630畝,開設了60余家魚莊。產業發展起來了,百姓在家門口就有錢賺,如何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服務好村民生產、經營、旅游業發展?曼歇壩村黨總支通過中組部給予支持的50萬元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撬動了270萬元投資,建設了蔬菜配送中心。蔬菜配送中心的成立打通了曼歇壩農戶賣菜、農家樂買菜等難題,帶動了就業,促進了商貿旅游。據曼歇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邵瑞介紹,截至目前,蔬菜配送中心已聯系配送農家樂80戶、本地企業5家及部分政府食堂,直接帶動曼歇壩村600余戶1900余人的貿易往來,帶動蔬菜種植農戶76戶,月配送交易額約17萬元,年交易額可到500萬元,實現年利潤20萬元。
草莓季,魚莊生意好,周末一天能有25桌客人。還好油、米這些可以在曼歇壩配送App下單,省了我們不少力。 魚莊老板虞桂告訴記者。
只要客人下單,無論金額大小,我們都會免費配送,滿足客人要求。2021年最多一單,僅一家農家樂就配送了238單。 配送中心負責人陳興富向記者介紹。
除了建蔬菜配送中心,曼歇壩村還將土地、商鋪出租給村民養魚、開店等,隨著曼歇壩村鄉村旅游品牌逐漸打響,村集體經濟也進一步壯大。
在思茅區,像蘆山村和曼歇壩村這樣,大力推動生態資源與休閑度假產業融合發展,挖掘特色亮點,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發展 鄉村旅游 壯大集體經濟的例子還有很多:倚象鎮營盤山村依托轄區內中華普洱茶博覽苑旅游景區,大力開發鄉村旅游,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思茅港鎮大車樹村依托糯扎渡庫區水域寬、有一定垂釣基礎的優勢,拓展垂釣服務;隨著百里普洱茶道、龍潭湖、思茅港港口等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思茅區各村集體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有效增加村集體收入和農戶收入,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動力。(徐一丹 付穎/文 魯文波/圖)
寧洱縣:打好產業發展 組合拳 群眾生活 成色足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始終把產業作為固本強農、持續增收的重要抓手,走好產業振興之路,為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夯實基礎。
特色種植 固本強基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山區半山區發展茶葉、核桃、烤煙、生物藥材;河谷發展咖啡、堅果、橡膠、瓜果蔬菜、糧油作物等優勢產業,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家庭戶均3畝以上的產業支撐,夯實了增收的 牛鼻子 。
特色養殖 初具規模 。出臺了《肉牛產業發展實施方案》《肉牛產業金融扶持工作實施方案》,充分結合農村勞動力和山區土地資源,強化科學養殖,引進、培育優良品種,大力推進肉牛產業發展。
鄉村旅游 有聲有色 。充分挖掘鄉村旅游資源,因地制宜,突出民族文化、地域特點特色,抓好鄉村旅游景點景區、民俗客棧、特色飲食、民族文化產品開發,大力實施鄉村旅游建設。通過規劃引領,打造了同心那柯里4A級景區、德化那遷、黎明岔河等一批富有鄉村特色的旅游景點。
多措并舉 務工有路 。從人才培養、技能培訓、就業服務上著力,對有勞動力的青壯年實施崗位精準對接,有序有效開展勞務輸出實現穩定就業,幫助低收入群眾實現穩定增收。2021年,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7931人,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15600人次。
利益聯結 雙綁驅動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大新型經營主體與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與農戶產業發展利益聯結,形成緊密的產品種植、收購、營銷各環節的利益鏈,逐步打通產業發展鏈接,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確保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電商助力 產品直銷 。充分發揮寧洱縣電商公共服務中心作用,利用鄉(鎮)電商站、村級電商服務點積極開展線上銷售服務,2021年通過組織開展貧困村農產品產銷對接會、寧洱農特產品、美食抖音平臺宣傳活動等一系列電商助農活動,實現電商銷售農特產品9500萬元。
富民與強村 同頻共振 。不斷健全完善村黨組織負責人兼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管理制度,以土地流轉、盤活集體資產、建冷庫物流、特色果蔬種植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實現富民強村。2021年,全縣85個村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王正松)
景東縣: 林下種植赤松茸撐起群眾 致富傘
目前正是赤松茸上市的季節,2021年,景東彝族自治縣曼等鄉首次引進林下種植大戶種植赤松茸獲得成功,現已陸續進入收獲期。
在曼等鄉的赤松茸種植基地里,赤松茸從樹葉林地里露出一個個圓溜溜的腦袋,潔白的菌柄上頂著圓潤肥厚的傘蓋,長勢良好,十分喜人。種植戶徐衛中拿著籮筐正在林地里采收赤松茸。赤松茸又名皺環蓋菇、酒紅球蓋菇,近年來人工培育成功開始推廣應用,其朵大,色澤艷麗,具有色美、味鮮、嫩滑、爽脆、口感好等特點。據徐衛中介紹,赤松茸畝產2噸左右,產值可以達到4萬元,效益可觀。
近年來,景東縣充分利用豐富的林下資源,科學謀劃林下產業布局,大力發展林下綠色產業,切實增強了產業 造血 功能,以林下種植、養殖、林產品采集為主的林下經濟產值近4億元,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景東縣融媒體中心)
永平鎮:致富小豆子鼓起百姓 錢袋子
近日,走進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永平鎮,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山坡上被一畦畦、一茬茬綠油油的荷蘭豆點綴著,顯得生機盎然。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永平鎮冬早蔬菜產業發展步伐逐步加快。
2021年以來,永平鎮因地制宜調結構、立足實際謀發展,搶抓時令,在水稻、烤煙產業收割結束后,積極鼓勵群眾種植荷蘭豆,將 一塊變兩塊,一用變兩用 ,豐富產業種類,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增加群眾收入途徑。
我家是在水稻收割后才種植荷蘭豆的,平均畝產可達800公斤,按照現在每公斤10元的收購價格,去除肥料、農藥等成本,一季的荷蘭豆收入還能有1.6萬元。 遷毛村振平小組長石華說道。
近年來,永平鎮農業、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冬早蔬菜種植,走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路子,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2021年,全鎮種植荷蘭豆3669.6畝、蠶豆660.7畝、無筋豆120.2畝,帶動1500余戶農戶發展冬早蔬菜種植。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