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4年荊潛縣委在高場開辦三期青年訓練班,由宣傳部長魏英任班主任,書記李旭、副書記李凌云、委員吳文舟,李海波等親自講課。每期二三月,共培養青年干部100多人,都分派到各鄉擔任干部。在那抗日的戰爭年代,黨的干部和人民群眾同日寇和國民黨的反動分子中進行了生與死的斗爭,當時黨和群眾的軍民關系非常好,黨的干部都能認真聽取群眾的建議,避免的一些錯誤和失誤。
1944年宣傳部長魏英有身孕,生小孩時群眾自發幫忙,鄉長姚圣付幫忙操辦,李旭書記不在,姚圣付借用陳德明的船,陳明德、陳王院人。1940年遷高場,搞船運生意,當時高場周邊都是小船,陳德明的船大,可以裝多人,魏英生小孩又不能在任何家里生,所以接船到湖里才能安全,船在離姚家臺旁邊德湖里,東邊有大白湖,西邊是淌湖,現在沙洋農場地。接生員姚金賢祖母接生,葉家正在場聽到嬰兒哭叫,當時只有十幾歲,他還借了幾只小船在周邊放哨,擔心日本人和國民黨。
1944年春,挖溝子有抗日工作組,因工作組辦公地被盜竊,當時懷疑兩個青年人:陶增榮、王為民,當時不到20歲,以抓鱔魚和撈魚、種田為生活來源,天天到高場街賣魚,他們每天都晚上放鱔魚壕,早晨趕早收魚在高場街賣。所以被人懷疑告訴李旭書記,當時準備槍斃,后因姚鄉長跟李旭、魏英講這兩個孩子我很清楚,是好人,家庭貧困,品行也好,我不相信。李旭書記聽后覺得又沒有任何證據,放了兩青年,險些錯殺無辜,后兩青年都加入共產黨,1944年在青年訓練班學習,分到別鄉工作。解放后陶增榮任潛江商業局局長,王為民任后湖農場黨委副書記。
1944年春,國民黨抗日戰士杜詩杰回鄉高場家安排妻子和兒子同他自己的朋友遷移到
四川重慶,后來的音樂家杜鳴新是杜詩杰的兒子。因自己要上前線,怕不幸犧牲,為了家庭安全轉移的,同時又帶了兩位杜氏前輩杜家要、杜遠康參加國軍抗日在張治忠將軍所部。經過兩個月的軍事訓練,1945年
河南的一次戰役中由于小日本在當時武器強大,還有飛機,國軍陣地失敗,杜家要、杜詩杰犧牲在戰場上,杜遠康幸免未死,后部隊全部打散,杜遠康沒辦法,討米要飯回鄉高場。杜家要是杜詩杰祖父輩,杜遠康是杜詩杰父輩,當年抗戰中國國軍也是英雄,三代祖孫參戰,杜詩杰當時是國軍營長。
1943年至1947年荊潛縣委一直在原高場實驗鄉,現在后湖管理區莫嶺鯰魚臺,李旭和魏英住在關啟成家里,縣委機關在鯰魚臺,也叫鯰魚咀,干部訓練班在此舉行三期。1941年底鄂豫邊區建設銀行在關埠臺,戶主文富林家。他家是獨戶,離荊潛縣委機關100多米,于機關有一條河,銀行工作人員都是北方
河北人,非常保密,幾年制幣沒有任何人知道,文富林14歲就跟著銀行工作人員送邊幣到黃橋新四軍轉運站多次。14歲送邊幣由于年紀小不引起外人懷疑,有利于完成任務。13歲少年為革命冒著隨時都有犧牲的危險達兩年之久,這種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值得后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