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人工開河,起源很早。而在水利學術界公認的是,最早開鑿人工運河的是南方的楚國。而且,這些古代人工開鑿的中國最早運河,都認同在今天的
湖北潛江。
且與這些開鑿人工運河的人物和相關事件形成的故事、成語典故、甚至形成地名、傳統節日習俗等等附屬文化,則令人目不暇接,在中國口口相傳,幾乎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直接和間接的深遠影響。例如“愛國主義傳統”,就是楚國最典型、最突出的文化特征。如在與人工河“子胥瀆”相關的事件中,便產生有愛國的歷史典故——《申包胥哭秦庭》。關于地名,如與伍子胥逃亡的路途中形成的地名在江南也不在少數,再如《史記·河渠書》載:“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其中以伍子胥所開的堰瀆便稱謂“胥溪”和“胥浦”。在節日習俗中,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外,在江淮地區則是紀念伍子胥。而屈原和伍子胥均與
湖北潛江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在
湖北潛江沒有發現《張金黃羅崗遺址》和《龍灣遺址》之前,考古界和歷史學界對楚國在江漢平原的歷史和輝煌業績之了解,僅僅局限在
湖北江陵的戰國晚期之郢都——紀南城。所以,歷史上與春秋時代楚國有關的史料和事件、河流等等,也附會到江陵的紀南城,但又因
湖北江陵之郢都所在地域的地理位置與史載出現不符或矛盾,令考古界和歷史學界爭論不休。例如關于中國的第一條人工河“荊漢運河”就是如此。據《史記·河渠書》載:“于楚,西方則通渠漢水、云夢之野。”但對運河的具體走向,并沒有明確地指出。根據同書之“ 孫叔敖激沮水,作云夢大澤之池也”,以及《水經注》的有關史料記載,有關楚靈王(公元前540年——前529年)時,曾經開渠通往章華臺,并“言此瀆靈王立臺之日,漕運所由也。其水北流,注于揚水。”于是,有學者據此記載進行找尋,并據江陵紀南城得出“很可能是孫叔敖(約公元前630—前593,蒍氏,名敖,一字艾獵,蒍賈之子,于莊王十五年,即公元前599任令尹。據《
淮南子·人間訓》載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云雩之野,莊王知其可以為令尹。”)引用發源于荊山南流入江的沮水,與發源于
湖北江陵郢都紀南城附近的揚水相連接,企圖證明江陵紀南城在春秋時代與相關的河流之間的關系,構成其合理性,并說明紀南城的地域與史料的記載和河流的關系在地理上完全吻合。但是,因為始終沒有找到相關的遺址和考古發現證明,這種分析和探索,成為一種不能為考古界認同的推測。
當
湖北潛江的《龍灣遺址》、張金的《黃羅崗遺址》在1984年被發現后,在全國的考古界引起震動性地反響,這個被考古界和歷史學界孜孜以尋的楚都,曾在江漢平原輝煌了500年的“楚國”遺址,終于在潛江浮出水面,并以其驚世駭俗的面積、大量的宮殿基址和遍布田野的瓦當殘片、繩紋陶器、陶紡輪、貝殼路等等充塞滿目,其出土文物的楚文化內涵,令人嘆為觀止。特別是從1987年到2001年,在有了龍灣遺址的考古發掘報告后,已經確定:早在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龍灣遺址區域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鄒衡在《龍灣遺址——序言》中明確指出:“龍灣遺址的發現、發掘與研究,是楚國歷史、文化研究中的一件大事,對楚文化之研究具有開創性的貢獻并將產生深遠影響。”(見荊楚網消息《
湖北日報》通訊員胡定平報道)。
現在,當我們知道了
湖北潛江的張金黃羅崗遺址與潛江龍灣遺址是都城與離宮的關系,再來看《水經注》的有關史料記載,在楚靈王(公元前540年——529年)時期,曾經從現在的黃羅崗之“楚都”開渠通往龍灣之“章華臺”,并“言此瀆靈王立臺之日,漕運所由也。其水北流,注于揚水。”的記載。從這一記載,便可粗略的知道如下的信息:
1、在
湖北潛江境內,中國第一條最早的人工河,是楚靈王時從張金的黃羅崗向北掘進,引水北流,直至通往龍灣章華臺,并與章華臺南面的“揚水”通連的河流。這一條被歷史湮沒的古河流,雖然見載史料,現在已經無法再現其真面目,但我們已經通過史載知道:中國的這第一條最古老的人工河流,卻是為了讓楚國都城與章華臺暢通無阻的“漕運”關系而挖掘的,這就是“楚靈王瀆”(注:我且以此命名稱謂之)挖掘中國最古人工河的動因;
2、再看楚國都城與楚離宮章華臺的地理位置,與其水的流向卻是完全吻合的:龍灣在張金黃羅崗的北面約有8公里的地方,那么,楚靈王挖掘的這一條人工河,據地望和邏輯分析就可知:這條由南向北掘進的“楚靈王瀆”之長度,應該是在8公里左右。其河水的流向是由南向北,從張金黃羅崗流向龍灣章華臺。
3、據分析,若作為王室的成員往返于楚國都城和離宮之間,這條河流的底部寬度和航道的深度,也應該具有一定的規模。否則,與楚靈王“愿與諸侯共落之”的中國“園林建筑鼻祖”——章華臺之恢宏宮殿建筑將不匹配。故而,這條與龍灣章華臺離宮相連接的楚靈王挖掘之人工河,可想而知,應該具有一定的奢華程度和規模。
4、上述記載中,只說了“言此瀆靈王立臺之日,漕運所由也。其水北流,注于揚水。”,并沒有說此“瀆”還通往漢水。所以,“楚靈王瀆”應該不包括從今龍灣章華臺到連接漢水的這一段北折的河流。那么,這一條向北折的“揚水”是怎么來的呢?
伍子胥伐楚的“子胥瀆”
第二條中國的古河流是“子胥瀆”,在楚昭王(公元前515年——489年)時,伍子胥率領吳師伐楚,據《水經注》載:“子胥瀆,蓋入郢所開也。”當時的“楚都”,就是當今
湖北潛江張金的黃羅崗遺址所在地。伍子胥伐“楚都”的路線可能是由漢水入揚水。在譚騏驤教授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有一條從今之龍灣附近突然北折的揚水。這條北折的“揚水”徑直流入漢水,且這段河流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描繪成幾乎畢直的一條線,與由江陵向東流的一段和向北折的一段,構成一個曲尺形。這種奇特的河流現象應該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具有明顯人為的痕跡。這段北折流入漢水的揚水,應該就是“子胥瀆”。
伍子胥當時伐楚,要入郢都報楚平王殺父親伍奢與兄長伍尚之仇雪恨,從漢水進入當時在今
湖北潛江張金黃羅崗的楚郢都,從軍事角度而言,出其不意的襲擊是最佳的方式。而從漢水到楚郢都,秘密地挖掘一條從漢水通往靠近今潛江龍灣的附近的章華臺之揚水,而后再沿著“楚靈王瀆”用水師載兵襲郢,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因此,從今龍灣章華臺附近北折到漢水的揚水,應該是伍子胥從漢水向南掘進,與古揚水銜接,而后,吳國水師沿著這條“子胥瀆”逆揚水向南到楚國的離宮章華臺,而后又從章華臺沿著“楚靈王瀆”直奔今張金黃羅崗的楚國郢都。伍子胥攻陷在今潛江張金黃羅崗的楚國郢都后,到處找尋時任國君的楚昭王而沒有找到,心中的怒火無處發泄,竟將殺害伍子胥父親和哥哥,且已經死亡的楚平王墓掘開,鞭尸三百下以泄積壓在心中的深仇大恨。《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原文記載:伍子胥“掘楚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三百,然后已。”這就是聞名古今的典故《伍子胥鞭尸》與“子胥瀆”的由來。《伍子胥鞭尸》的典故又引出《申包胥哭秦庭》救楚國的典故來。這些轟動歷史的大事件,都應該發生在今之潛江境內。
總之,“子胥瀆”的動因是要助吳伐楚,報仇雪恨。
還有一個問題:即關于“子胥瀆”是伍子胥用吳國人挖掘的,還是“疏浚”以前就已經存在過的揚水問題。我認為是伍子胥用吳國人“挖掘”的,而不是“疏浚”的。所謂“疏浚”,就是以前已經存在此河,伍子胥只不過是略加修整疏通。而我認為的“挖掘”,就是在沒有此河的前提下,自己新開鑿的一條河流。且據《百度·江漢運河》的錄載,其概念是含糊不清的。
古代“江漢運河”,又稱揚水、子胥瀆,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運河。楚莊王(公元前613年——前591年)時,激沮水作渠,引江水循入古漢水支流揚水,東北流至今
湖北潛
江西北注入漢水,溝通江漢,楚靈王(前540年——前529年)時,又自章華臺開瀆揚水以利漕運。楚昭王(前515年——489年)時,伍子胥率吳師伐楚,疏浚此運道以入,故稱“子胥瀆”。
上述的“楚莊王(公元前613年——前591年)時,激沮水作渠,引江水循入古漢水支流揚水,東北流至今
湖北潛
江西北注入漢水,溝通江漢,”線索,目前尚無證據。據《史記·河渠書》載:“于楚,西方則通渠漢水、云夢之野。”但對運河的具體走向,并沒有明確地指出。根據同書之“ 孫叔敖激沮水,作云夢大澤之池也”所說,其中的孫叔敖,是約公元前630—公元前593年楚莊王時代的重要人物,蒍氏,名敖,一字艾獵,蒍賈之子,于莊王十五年,即公元前599任令尹,他是協助楚莊王完成霸業的首要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水利家,據說他曾在漢西利用沮水興修水利,還在江陵境內修筑了大型平原水庫“海子”。但這些記載目前尚沒有確切的證據和相關的系統研究,只能存疑于此。
上文中將“江漢運河”與揚水、子胥瀆混為一談,則概念不清。其實,揚水是一條從江陵流到今之潛江境內的自然古河流。而命名為“子胥瀆”的,是伍子胥帶領吳國人挖掘并與古揚水銜接并通往漢水的一段河流,并非是所有的“揚水”都叫“子胥瀆”,而只有揚水突然北折的那一段才叫“子胥瀆”。
文中關于揚水的流向也是極其錯誤的。該文中描述“(揚水)東北流至今
湖北潛
江西北注入漢水”,說明這條揚水從
湖北江陵流到其東邊的
湖北潛江后又折返回去了。因為江陵在潛江的西邊,而揚水卻向西北返流,可想而知,東北流到潛江后又西北流入漢水,這條揚水是一個什么形狀?!漢水又在潛江的什么方位?也是令人莫明其妙的。
繼后所說的“楚靈王(前540年——前529年)時,又自章華臺開瀆揚水以利漕運。”還是尊重了史料的原文;但隨后對“子胥瀆”的說法:“楚昭王(前515年——489年)時,伍子胥率吳師伐楚,疏浚此運道以入”則又是含糊其辭。因楚靈王時挖掘人工運河,連通楚國郢都和章華臺以利漕運,并沒有說還將此水挖掘到了漢水,因此,從章華臺到漢水的一段揚水,便存在是伍子胥挖掘的,還是以前就存在,伍子胥只是“疏浚”的問題。
我認為:從章華臺到漢水的一段揚水,是伍子胥領吳國人挖掘的,其理由如下:
1、如果只是“疏浚”,這一段已經存在過的河流取名“子胥瀆”,一定會有相應的記載說明;楚靈王從楚國郢都開渠到章華臺以利漕運,并沒有說還將此渠挖掘到與漢水通連。因為從章華臺到漢水之間,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大約還有近30公里左右,即使當時的漢水并不是現在的位置,可能離當時的章華臺近一點,但也比從黃羅崗到龍灣的8公里要遠上幾倍的距離,這可不是一個小工程。且楚靈王的人工運河記載,并沒有說挖掘到漢水;
2、據《水經注》在“楊水”的記載中說:“陂水又經郢城南,東北流謂之楊水。……楊水又東入華容縣(漢置。在今潛江市西南龍灣鎮的章華臺一帶的東南方),有靈溪水(注:《水經》為“靈港水”)。水東入離湖。湖側有章華臺。臺高十丈,基廣十五丈。(楚靈)王與伍舉登之,舉曰:‘臺高,不過望國之氣祥。大,不過容宴之俎豆。’蓋譏其奢而諫其失也。”該記載中提到的伍舉,一作椒舉。春秋時楚國人。伍參子。楚大夫。是伍員(即伍子胥)的祖父,伍奢的父親。作為伍舉之孫的伍子胥,應該知道從章華臺到楚國當時的郢都,有一條“楚靈王瀆”,這是吳國水師可利用伐楚的最佳通道。
3、從漢水到今之龍灣的章華臺,這一段揚水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是一條較為筆直的河流,與從江陵到龍灣章華臺的揚水構成一個從西之江陵到東的章華臺,而后又從章華臺突然北折,構成一條筆直的揚水通連漢水,而這個曲尺形的揚水流向,就有明顯的人工痕跡。這一段向北流入漢水的揚水,應該是伍子胥以漢水為起點掘進,由北向南直達龍灣章華臺的。“子胥瀆”只有銜接到章華臺附近的揚水,然后伍子胥才可以進而利用“楚靈王瀆”,直搗當時在黃羅崗的楚國郢都,達到克楚復仇之目的。當然,也還有一個假設的可能:即伍子胥挖掘的“子胥瀆”是由南向北掘進,但這種可能是可以絕對性否決的,因為伍子胥不可能飛到章華臺然后從南向北掘進,且還要面對與楚軍交戰的腹背受困之境地,這是“絕境”,而不是一個軍事家能選擇的作為,也不可能如此。所以,可以肯定,伍子胥的“子胥瀆”是從漢水向南掘進至章華臺的。
4、當今在潛江的地名,與“子胥瀆”(揚水)北折流向中出現的地名基本相符。這條北折的“子胥瀆”揚水,應該是伍子胥從今潛江沙街略西的楊林口,又叫楊林州,當地人將“林”念為“令”。即《水經》載:“沔水(即漢水)東南與陽口合”的“揚口”,是揚水入漢水的交接水口。伍子胥是從漢水旁的“揚(林)口”向南掘進到“楊市”,然后到“漁洋”(我認為“漁洋”可能是當時“揚水”向東流的末端余絮,故有可能是“余揚”的諧音而誤為“漁洋”。)與當時的揚水銜接。而潛江的楊林口、楊市、漁洋(與“揚”同音)均有一個“楊”(揚)字,且從北向南基本在一條直線上。因此我認為:伍子胥挖掘的這條“子胥瀆”人工古河流,很有可能就在這一條路線上。
5、伍子胥既是軍事家、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水利專家。春秋后期,繼晉楚爭霸后,長江下游的吳國崛起。在闔閭和夫差執政時期,為了西攻楚,南征越,北伐齊及與晉爭做盟主,先后開鑿了堰瀆和胥浦。其中的“堰瀆”又叫“胥溪”,而“胥浦”則無疑是以伍子胥所開的命名。所以吳國的堰瀆和胥浦,都是伍子胥所開鑿的。故而伍子胥到自己曾經逃亡而出的家鄉潛江,來開鑿“子胥瀆”可謂是了如指掌,輕車熟路。“子胥瀆”是在“楚靈王瀆”之后開鑿的,但因伍子胥之人和事件構成的故事情節,因司馬遷的《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而在歷史上聲名遠播,影響深廣,故而“子胥瀆”的名氣,比“楚靈王瀆”要大得多。
例如與伍子胥有關的成語就有很多:
《風吹草動》和《天羅地網》就是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這段歷史時期的成語故事。
伯嚭僥幸逃脫,并逃到了吳國,伍子胥與伯嚭雖無私交,但是因為遭遇相似,同病相憐,就將他舉薦給吳王闔閭,因此有了《同病相憐》。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報父兄之仇。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責備伍子胥的行為過分,并到秦國去借兵救楚,因此有了《申包胥哭秦庭》的救楚國典故和《倒行逆施》與《同仇敵愾》的成語故事。
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但夫差不聽。夫差急于進圖中原,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夫差拒絕。而夫差又聽信太宰伯嚭的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于是,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于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伍子胥在臨死前說的《死不瞑目》即為成語。在伍子胥死后9年,吳國為越偷襲所滅。
在吳越爭霸的成語故事中有《臥薪嘗膽》、《如火如荼》、《鳥盡弓藏》等。
總而言之,“楚靈王瀆”是楚靈王在(前540年——前529年)時,最早由南向北開鑿的第一條人工河;第二條是伍子胥率吳師伐楚,從漢水向南開鑿到龍灣章華臺與揚水連接的一條河流。“楚靈王瀆”是用于“漕運”游覽的河流;“子胥瀆”是用于伐楚的軍事性用途的河流。
“楚靈王瀆”和“子胥瀆”都在潛江市境內,它們在中國的古運河史上地位重要而顯赫,尤其是“楚靈王瀆”之人工運河具有“首開先河”的巨大啟示和影響作用,成為中國人工運河的祖宗。不論其后的人工運河如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有多大、多長,乃至其功能作用有多么巨大,都是潛江這兩條最古人工河的子孫,這是不言而喻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