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5月16日上午,齊河縣大黃鄉倉上村55歲村民王建國在村東頭的“倉上遺址”上班。10年前的一場大病,讓他無法外出務工,成為“留守一族”,家里收入少了一大半。而隨著齊河縣推出“齊享”公益崗,他又重新“上崗”成為一名文物看護員,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
推動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難點是如何讓農民有更穩定的增收途徑。調查顯示,我市現有農村勞動力超過250萬人,且存在農村勞動力年齡偏大、技能偏少等問題。
破解難題出路在改革,辦法靠改革。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集成改革,圍繞公益崗位開發、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保險信貸、基層就業服務體系等課題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讓更多農民家門口端上“薪”飯碗,實現共同富裕更加有奔頭。
系統集成,頂層設計“政策鏈”
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攤多面廣,如何最大程度拓寬就業路?
“我市堅持以系統思維謀劃這項改革,推動各責任部門之間、各政策措施之間系統集成、協調聯動,確保改革政策上統籌協調、實施中相互促進、成效上相得益彰。”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改革辦副主任劉榮青說。
系統集成之下,“1+1+N”的“政策鏈”逐漸成型:在出臺集成改革試點方案、城鄉公益崗擴容提質實施方案的基礎上,同時推出16個配套方案,涉及農村勞動力培訓、集體經濟增收、“五類人員”回鄉創業帶就業、以工代賑、互助公崗、工友創業園等方面。
——哪里有挖潛就業崗位的空間,政策就延伸到哪里。從開發公益崗、以工代賑崗,到產業帶動就業、創業帶動就業,圍繞“做大蛋糕”、擴容“崗位池”,各項政策聚焦精準、有的放矢。以支持“回創能人”為例,不但將產業轉型、農村改革中蘊藏的機會留給返鄉創業者,還從創業者關心的財政、金融等優惠政策方面作了具體安排。其中,對符合條件的返鄉農村勞動力、入鄉留鄉等創業人員,給予個人最高20萬元、合伙創業最高60萬元、創辦小微企業最高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今年,已累計辦理創業擔保貸款1081筆、1.5億元。新發放政策性貸款840戶、2.13億元。
——哪里需要突破瓶頸制約,改革就聚焦到哪里。長期以來,由于農村勞動力存在年齡偏大、流動性較大等問題,很難享受各類政策性保險。為解除農民后顧之憂,我市在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工傷保險全覆蓋基礎上,對招用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并為其繳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企業、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社,給予最長3年的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對通過農民合作社等一產用工單位實現靈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試點給予最長5年的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
寧津縣杜集鎮依托家具綠動能共享產業園,充分釋放政策紅利。為“回創能人”建設了標準廠房、展銷中心等,水、電、氣、物流、通信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實現“拎包入住”。同時,設置了回鄉創業服務專崗,協調幫助返鄉創業人員做好場地選定、工商登記、稅費減免、貸款辦理等。“園區入駐了27家家具生產企業,吸納了周邊800余名群眾就業,每人每月平均工資在3000元左右。”杜集鎮黨委書記王博說。
公益先行,織牢兜底“保障網”
在農村,仍有不少低收入群體。真正兜牢困難群眾就業底線,是此項改革的重要發力點。
年近50歲的朱明霞通過齊河縣開發的“齊享”公益崗,走上了工作崗位。過去,她一家4口人的花銷全指望丈夫打零工。眼下,朱明霞就職于齊河縣晏城街道陽光一品小區的一家民營養老機構,主要負責打掃衛生、照顧老人。聊起工作,朱明霞很知足:“離家近、活不重,每個月有2000元工資。”
齊河縣精準聚焦農村弱、病、殘、困、貧五類人員,城鎮大齡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有勞動力的殘疾人及其他市場化渠道難以就業的困難群眾四類人員,相繼探索推出“行政事業單位+公益崗”“國有企業+公益崗”等5種公益崗模式,為弱勞動力提供了更多“兜底型”崗位。
在樂陵市,互助公益崗解決了不少困難群眾就業難題。針對有勞動愿望但就業能力較弱的困難人員,該市專門設立養老、托幼、助醫、助殘等互助公益性崗位,每名互助崗人員服務2至3戶幫扶對象,實現以弱濟困、以貧濟困。
放眼全市,圍繞擴大農村勞動力集成改革,我市實施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創新設立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社會事業、設施維護、社會治理“五大類”公益性崗位,積極消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鎮長期失業人員。與此同時,推廣以工代賑就業模式,謀劃建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項目庫,優先組織脫貧不穩定、邊緣易致貧戶和其他農村低收入人口以及受疫情災情影響暫時無法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就業。今年以來,全市新開發公益性崗位1.7萬個,通過以工代賑模式實現農村勞動力就業1萬余人。到年底,全市計劃開發公益性崗位2.53萬個,市級安排專項補助資金2200萬元。“十四五”期間,力爭達到10萬個。
著眼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我市還建立了低收入人口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完善大救助動態監測平臺,加強低收入人口信息動態更新和監測預警,分層分類實施政府和社會力量高效組合的救助保障。
精準培訓,提高就業競爭力
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關鍵是調動和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提升農民就業能力。我市從強化培訓入手,為農民就業提供強力支撐。
經過4天30個學時的電工培訓,禹城市德信羊絨公司員工孫經雷多了一項新技能。過去,他主要在車間從事機修和基礎管理工作,但自從調入安監部負責安全管理,電氣知識欠缺成了他適應新崗位的“攔路虎”。隨著職業技能電子培訓券發放工作的推進,孫經雷在電子社保卡上順利領取了培訓券,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電工培訓專業。
為扎實推進電子培訓券發放工作,我市創新設置“通用券”和“定向券”,實現從“培訓找人”到“人選培訓”,年度發券量突破3萬張。與此同時,創新構建全市農村勞動力“大培訓”工作格局,統一編制農村勞動力培訓總體計劃,實現“一張網上收、一個口對下”,每年開展創新創業、就業技能、農業技術等培訓2萬人次以上,今年計劃開設19個班次,培訓2.8萬人次。探索“農民工免費上大學”體制和路徑,確定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和縣市區電大教學點開設提升農民工就業能力專業課,三年內幫助1000名農民工實現“大學夢”,2022年設立500萬元學費補助專項資金,計劃招收260名有學歷提升需求的農民工。
創新開展“一村一能人”行動計劃,組織開展農民職稱評審;實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選培計劃,建立鄉村“好青年”人才庫;鼓勵村黨組織領辦勞務合作社,吸納有意愿的農村勞動力入社;開展農民進課堂學技術、進園區搞創業、進企業當員工、進網店促銷售“四進”行動;每個縣市區選取2個鄉鎮開展“就業創業服務中心”試點……改革組合拳之下,我市已初步實現政府扶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公益性保障與靈活就業相結合、促進就業與維護權益相結合,構建起政府主導、市場推動和社會參與的協作格局。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