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7月26日,鎮江市文史類學者蔡慶來初次向記者公開了她收藏的700多個鎮江市當初接診抗美援朝傷員的相關物品,揭開了鎮江市為抗美援朝戰爭作出貢獻的光榮歷史。
當初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加后,我國在11個省創建66所康復中心醫院,江蘇省一共有10所,鎮江市也是有一所接診抗美援朝傷員的康復中心醫院,這便是老鎮江市熟悉的 康復中心醫院 (現市第一人民醫院)。
起緣:
一本泛黃的流水賬單本
修復歷史人文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兒。 蔡慶來對這段歷史的資料將近十幾年的尋找和整理來自2004年夏季一個早晨。當日她在大西路一家舊書店閱覽老資料時,不經意在書店墻腳的一個舊麻布袋里看到一本泛黃的流水賬單本(早已捐贈市第一人民醫院)。
封面圖上 華東軍區后勤管理國家衛生部第三后方醫院 觸動了我的神經。 通讀歷史的蔡慶來比較敏感地意識到了這一醫院的名字和抗美援朝戰爭有關,但是否與鎮江醫院有關,他當時并不確定性。記者在他提供的照片上看見了這部流水賬單本,里邊用毛筆書法工工整整記述著一筆筆回收食物和物品的明細,每一頁明細下邊還蓋有章印。
為了能明確 華東軍區后勤管理國家衛生部第三后方醫院 是不是鎮江市的醫院,蔡慶來翻拍照片、網上、發帖子、找尋知情人員 在2004年最熱的一個月,他把全部時間精力用在了這部流水賬單薄上,總算邁入轉折,蔡慶而言: 我母親一位朋友知道這個情況后,跟我說有一位曾經在鎮江市醫療行業的退休老人很有可能掌握相關情況。
揭密:
印證一段塵封的歷史
有志者事竟成,蔡慶來聯絡這名老年人獲知, 華東軍區后勤管理國家衛生部第三后方醫院 便是現今市第一人民醫院,他還清晰地還記得帳簿中一位名叫 朱建中 的組長便是那時候醫院的后勤管理采購人員。
根據進一步查看相關知識,蔡慶來最后查明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1951年6月9日,華東軍區后勤管理國家衛生部第三后方醫院(那時候總公司在天津周邊)領命接手鎮江市基督教醫院門診。1952年5月改名為 蘇北第三康復中心醫院 。
1953年,蘇北、江浙行署合拼,江蘇省創立省康復醫院管理處,將我省接診抗美援朝傷員的醫院撤編為10所康復中心醫院,在其中鎮江市的第三康復中心醫院更名為江蘇第六康復中心醫院,任務是接診從朝鮮戰場上下來的119名抗美援朝傷員。
后省委撥付征收土地,在原鎮江市基督教醫院內開工修建了占地面積5730多平方米的3幢醫院病房大廈,醫院門診從2個病房、100張醫院病床增加到8個病房、450張醫院病床,期間又接診了110名抗美援朝傷員。1957年,伴隨著抗美援朝傷員陸續康復出院,醫院門診開始對地區人民群眾和軍隊療養員與此同時醫治。
承傳:
將紅色經典交給下一代
從2004年逐漸,一直到2018年,蔡慶來為了能搜集整理與 華東軍區后勤管理國家衛生部第三后方醫院 有關資料,踏遍了鎮江市街頭巷尾的各個舊書店和舊貨店。 我當時感覺冥冥中有一種緣分牽引帶著我尋找抗美援朝戰爭與鎮江市這一段特殊歷史時間。 蔡慶而言。
記者在他提供的許許多多700多個 古董 中,看見了包括那時候醫院的飯堂付款申請單、購置手記及其醫療費底單等資料。尤其造成新聞記者注意的是,在其中抗美援朝傷員的膳食付款申請單打印紙張 五花八門 ,在其中一張1951年的付款申請單,竟然是用一張廣告宣傳包裝紙反面空白做成的。 表明那時候我國還是很艱難,沒有多余的紙型去專業制做付款申請單。 蔡慶來告知新聞記者,最讓他感動的是在其中一張在丹徒榮炳回收豬肉的 回收條 。 據我查看相關知識獲知,那時候生豬肉是特別昂貴的食品,為了保障傷員的營養,僅有這類接診抗美援朝傷員的醫院才能享受這類打 回收條 的特殊待遇。
蔡慶來表示,他已經捐獻一小部分古董給市第一人民醫院,他建議醫院在院史館設專門的抗美援朝戰爭區,以留念鎮江市接診抗美援朝傷員這段歷史。其他物品他會相繼梳理,將紅色經典交給下一代。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