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因坐擁一灣春色美景,灌云縣楊集鎮潮河村從原本普通的小村落搖身一變成為網紅打卡地。 跟五年前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別! 楊集鎮負責人介紹,2016年潮河村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借助潮河灣景區不斷升級建設的契機,現已完成30多個基礎及文化建設項目。其中,以豆腐坊為核心的農耕文化、百荷園為代表的廉政文化、何家大院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等,都已成為楊集生態文化一張張靚麗的名片。當地農民不僅僅是這里的主人,他們還可以是景區的解說員、園丁、廚師,甚至是直播帶貨的網紅主播。
五年來,鄉村旅游產業逐漸成為潮河村強村富民的支柱產業。各地游客來到這里,品嘗 潮河八鮮 ,感受美麗鄉村建設中堅守發展和生態 兩道底線 帶來的新變化。這些新變化也讓全鎮農民對借助生態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振興特色產業,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思路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堅定,目標更加明確。
放眼望去,這樣的特色村可謂 星羅棋布 。 以農為本,文旅結合 已成為灌云鄉村振興的一大亮點,發展特色產業也已成為灌云繪就鄉村振興別樣畫卷的旺盛活力之源。
老區振興,讓農村更富裕
作為革命老區,灌云西部崗嶺地帶是全縣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塊短板。去年以來,灌云縣依托2.5萬畝全國蘆蒿生產基地核心區,秉持 傳承紅色基因、壯大特色產業、建設山水田園 發展戰略,興建鄉村振興蘆蒿產業示范區,1.5萬農戶受益。
我承包了70多畝地,建了30多個日光溫室大棚,每一個棚子大約兩畝多地,一畝地能收入1萬多塊錢。與此同時,蘆蒿的種植還能帶動村里的困難戶到田里務工,一天掙100多塊錢,多的時候能到200塊,真正帶動村民踏上小康之路。 灌云縣南崗鎮張興村蘆蒿種植大戶沙衛國說。
蘆蒿產業基地各項基礎設施建成后,吸引了很多像沙衛國這樣的 新農人 。生產環節中,有江蘇省農科院的專家根據翔實的種植數據進行分析,提供精準幫扶和指導;在銷售環節,農產品價格等信息自動匯入智慧化管理中心,更多流通環節的附加、增值收益被留給農戶和村集體。
目前,該產業基地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基礎設施、民生事業等7大類41個子項目已經接受并通過了國家級評估驗收。一個 高效農業示范區、產業融合先行區、美麗鄉村樣板區 已展現在云山灌水間,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 灌云模式 。
文明實踐,讓農民更幸福
如何打造一個 宜居、宜業、宜游、宜養 新農村,灌云縣通過守住生態紅線,充分挖掘鄉村歷史文化,貫穿 以文化人、成風化俗 主線,給出了符合地方特色的答卷。該縣以鄉愁文化、主導產業和和諧鄉村三大根脈為依據,全力打造鄉愁記憶、產業文化和宜居業態三大主題集聚區,發出了 文明實踐,讓城市向往農村 的有力聲音。
位于灌云縣東王集鎮韓圩村的 一碑四譜 教育基地里,矗立著一座 精神豐碑 ,陳列著四本以 時代風范 尊老愛幼 學業有成 立志創業 為主題的光榮譜,從2017年創立至今,前來參觀學習的群眾超10萬人次。全村38名黨員、312位村民入譜, 一碑四譜 里孕育的精神食糧塑造出韓圩村黨風正、村風順、民風好的良好風尚,村里涌現出 中國好人 省道德模范 等各級各類模范人物近百名。
龍苴鎮石門村村史館里,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收集了村民們曾使用的農作工具、生活用品,并用音視頻方式對一些生產、生活場景進行還原。實踐站負責人說: 開館以來,村民來館參觀率達85%,不少已在外地生活多年的村民攜老帶小專程返村參觀時,感慨這是尋根之旅,面貌在變,鄉愁永恒。
從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到鎮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再到村社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三級文明實踐陣地陸續開展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喜馬拉雅有聲圖書館建設、抗疫先進事跡巡回報告等十多項階段性文明實踐重點工作,讓 志愿紅 在讓鄉村顏值不斷 刷新 的同時,更收獲著群眾不斷提升的滿意度。
灌云縣有關負責人表示,以文旅結合為源頭活水,以老區振興為動力引擎,以文明實踐守護精神家園,灌云縣將繼續匯聚有利于鄉村振興的生產要素,全面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繪就一幅新時代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