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從完善制度設計,到健全保護管理體系,武漢濕地保護駛入“快車道”。退養還濕和濕地生態修復等一些具體措施被提上日程。從2017年到2021年,武漢市累計投入濕地保護修復資金9.65億元,共計退漁還濕9.5萬畝、退耕還濕1萬畝。
今年10月,一只大紅鸛現身沉湖,這是繼去年之后大紅鸛第二次在此現身。在武漢市觀鳥協會副會長魏斌看來,如果去年大紅鸛是“誤闖”沉湖,那今年再次駐足,說明它們也覺得武漢的生活條件不錯。
在沉湖濕地七壕保護站的大屏幕上,監控傳回的畫面顯示著周圍鳥類的活動情況。與此同時,系統自動通過圖像、聲紋實時監測著鳥的種類和數量。
“智慧監測系統為濕地保護添加了科技翅膀,提升了濕地管理智慧化、精細化、標準化水平。”武漢市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方瑛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候鳥選擇在這座“百湖之市”停留。而武漢,也在竭力創造更好的城市生態環境。
70歲的趙志剛是武鋼退休職工,抱著相機來到家附近的青山江灘成了他退休后的一大愛好。“我特別喜歡拍青山江灘。”他說,以前這里拖運砂石、鋼材的車輛很多,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灰,“現在大變樣,環境好風景好”。
這得益于幾年前的武青堤堤防江灘綜合整治工程,將防洪功能與城市景觀自然融合,還江于民。“青山江灘采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武漢生態環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觀設計師熊穎介紹,大量的植被以及緩坡、下沉式生態草溪和雨水花園,讓雨水通過景觀水系內的植物根系生態過濾后,補充地下水。
在城市建設和生態布局中,武漢沒有辜負濕地資源豐富的自然稟賦,已建成小微濕地23處,今年底將達到32處。凈化水質、調節微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小微濕地變身城市的“毛細血管”,濕地生態服務范圍由傳統的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向城市中心區域不斷輻射。
水在城中,城在景中。如今的武漢,高樓林立間覓得綠色湖塘,叢林掩映中藏著幽靜步道,越來越多的市民在享受濕地帶來的綠色空間時,也將保護濕地的理念刻進了心里。
“看,這個鳥是黑鸛,被稱作‘鳥中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武漢天興洲郊野公園,武漢外國語學校五年級學生李茂寧正舉著望遠鏡看得出神。現在的他,還有一個“特殊”身份——天興洲的“濕地小衛士”。
2020年起,武漢市開展了青少年進濕地研學教育活動,每年面向全市百余所中小學招募9至18歲的孩子擔任“濕地小衛士”。走進自然,“認領”一塊濕地,親身參與到濕地保護和科普中,成了許多中小學生的“新任務”。
“學到知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守護的種子。”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生態保護修復處處長唐聞說,珍惜濕地資源,愛護自然環境,要把更多自然知識和環保理念傳遞下去。
時值深秋,位于武漢西南的沉湖濕地,澄澈的湖水倒映出天光云影,長長的淺灘上密密麻麻落滿了各種候鳥。這片曾因圍湖養魚導致水質惡化、鳥兒不敢親近的濕地,如今已變身為候鳥的天堂。
候鳥,如同一個縮影,見證了武漢為生態保護所付出的努力,也詮釋了為何《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選擇在武漢舉辦。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