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天爵公生在明朝末期崇禎年間,自小失父,追隨媽媽不離不棄,幼小的時候也是那時候是出了名的大孝子,村西孝道塘的來歷就是因他而出名。據各代老年人口耳相傳,那時候天爵公爸爸伯貞公早逝,先人天爵公與媽媽不離不棄,八歲那年媽媽患上一場惡疾,全身上下潰爛,苦不堪言,剛進私塾學堂的天爵公就休學在家照顧媽媽,帶媽媽四處尋醫問藥,一直未見好轉,有一天村北菩薩廟中來了一位得道高人,告知天爵公若想醫好媽媽的惡疾,非要用村西池塘里的水給母親早上和晚上2次洗澡人體,七七四十九天后媽媽的惡疾當然治愈。天爵公聽到后歡呼雀躍,依照高人指導回去之后早上和晚上2次將村西池塘里的水打回家了,煮沸濕冷后讓媽媽洗澡人體,一直堅持到四十二天之后,僅因當初正遇干旱,小白河掉線,中天湖干枯,池塘的水也接近變枯,中秋節那天夜里天爵公郁悶的在小河邊嚎啕大哭。從黃昏一直哭到半夜丑時,當日原來是皓月萬里晴空,每家每戶在喜氣闔家團圓。突然之間天上雷電交加,黑云奔涌,剎時間下起瓢潑大雨,一直下到第二天,坑滿壕平。天爵公感慨:天救吾母也:隨即便下跪感激天降甘霖,促使天爵公還能在池塘中采水給母親熬中藥洗澡。直至天爵公給母親洗澡七七四十九天時,果真媽媽病治愈。此為真的是“孝母之心感新天地,水塘變枯降甘雨。七個七七盡孝心,不辭艱辛報母恩”。自此村西水塘被后人稱作“孝道塘”一直廣為流傳。直到現在孝道塘還一直保持著一個奇特之象,每一年中秋佳節之后,池塘里的水天天都往上升兩厘米左右,一直到來年清明時節來臨,池塘里的水直往降落。而且從古至今孝道塘的水從不壞,并不長水草植物和藻類植物污染水。
楊善廟的由來
楊善廟原是楊大莊,天爵公乃商邑陳氏十五世,出生在明代崇禎年間,卒于乾隆年間。爸爸伯貞公、爺爺維恒公、曾祖延夫君,婆孫幾輩子均為良善,天爵公在那個年代不僅是一個大孝子,或是名副其實的大善人,清朝初期,歸德府一代年年旱災,老百姓一無所獲,餓死了的人無計其數,好多人遠走他鄉以行乞度日,那時候天爵公家世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名門望族,家里有良畝一百多畝,糧庫數十個,天爵公就常常開倉放糧救助老百姓。將家里全部糧食作物散去,幾乎不計得失,救活了成千上萬痛苦老百姓,被周圍幾十里得人稱作楊大善人,他就常常教育兄弟倆:大兒子楊幫秀、二兒子楊幫杰要做善事,傳承先人之厚德善行,造福鄰里。天爵公去世之后,幫秀公和邦杰公秉持父訓謹遵爸爸教導,行爸爸當初所至公孝,做父親當初所作之善。乾隆十五年,馬牧一帶遭到蝗災,農作物一無所獲,老百姓痛苦不堪。幫秀公邦杰公兄弟二人取出很多年存款救濟貧民,貧苦人借款從來不回絕,從來不催貸,有實力也還沒有能力就免。因為遭災,那時候鄉中風靡不良風氣,作奸犯科的人猖狂鄰里,剛正不阿的人不辭辛勞赴群山禱告神明。幫秀公和邦杰公見世風萎靡深惡痛疾。世人不畏法度但畏神靈,兄弟二人便捐獻家產,推動大戶人家捐款,重新修村北菩薩廟,公正廉明、以善叫你。乾隆十六年冬大廟整修竣工。老百姓爭相朝圣,根據以善忠恕之道,世風漸轉,再加上二位先人言傳身教,用以身作則影響眾人,一時之間促使楊大莊周邊村風正宗,左鄰右舍互相幫助。
之后眾人心懷感恩天爵公的善舉,為了能讓后世子孫銘記于心天爵公的大德,就把楊天爵夫妻的雕像立到了菩薩廟中,因此村北的菩薩廟也被稱為為楊良善廟,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代圖方便將楊良善廟的人字形去除了,叫變成楊善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