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趙家村東無銘闕。
馮煥闕。
沈府君闕左闕闕頂。
沈府君闕左闕側面。
掃碼觀看渠縣漢闕視頻。
國保尋蹤
初冬時節,記者來到渠縣土溪鎮時,當地正在進行漢闕周邊環境整治工程。漢闕與周邊農田隔開的低矮圍墻將被拆除,以每一座漢闕為中心打造小公園。在對漢闕進行必要保護的基礎上,將允許游客近距離感受漢闕。
渠縣有 中國漢闕之鄉 的美譽,在全國現存的28座漢闕中,有6處7座位于渠縣土溪鎮,占到全國漢闕的四分之一。在風雨敲打與歲月磋磨中,渠縣7座漢闕容顏雖已滄桑,但氣宇仍舊軒昂。這是我國地面上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結構建筑遺存,一個遠去王朝的風俗信仰與美學追求,在漢闕上一演就是千年。
國保檔案
闕,是中國古建筑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尤以漢闕在藝術成就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現存漢闕28座,其中共有6處7座位于四川渠縣土溪鎮,沈府君闕更是全國唯一留存至今的雙闕,渠縣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 中國漢闕之鄉 。
渠縣漢闕大多仍完整保留著闕基、闕身、闕樓、闕頂等構件。1961年,馮煥闕和沈府君闕被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蒲家灣漢闕、王家坪漢闕、趙家村漢闕與馮煥闕、沈府君闕合并,合稱 渠縣漢闕 。
1
為什么是渠縣?兩千年前,此處曾是富貴鄉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1300多年前的一個深秋,詩人李白面對樂游原上的蕭條,以極具歷史縱深感的筆調寫下了眼前的日暮光景。那個昂揚自信的大漢王朝已成往事,惟余霸陵前的漢闕獨立北風中。又是一千年,李白和他的盛唐也已作古,霸陵的漢闕也已坍圮,四川盆地東北部的渠縣漢闕,卻奇跡般地保存下來。
記者在渠縣土溪鎮看到,馮煥闕、沈府君闕、蒲家灣漢闕、王家坪漢闕、趙家村漢闕等6處7座漢闕,沿著一條鄉村公路,散落在兩側的田野間。為了防止對文物的破壞,當地用圍墻將漢闕與農田隔開。去年起,又在每座漢闕外圍增設了鋼架玻璃棚。
渠縣得以保留如此數量的漢闕,與當地在漢代的繁榮有關。 依照漢代的規定,必須是太守以上級別的官員,死后才能在墓道前建闕。 渠縣文物保護和利用中心(渠縣歷史博物館)業務部負責人鐘華告訴記者,今天的渠縣在東漢時屬宕渠縣,根據史料記載,宕渠曾先后出現過東漢車騎將軍馮緄、蜀漢鎮北大將王平、成漢開國皇帝李雄等兩漢、魏晉時代的風云人物,馮煥闕與沈府君闕的主人也曾官居高位。其中,馮煥闕的墓主人馮煥即是馮緄的父親,在東漢安帝時曾任幽州刺史,延光元年(公元122年)被誣下獄,在重獲清白前,已病死于獄中,于是安帝 賜錢十萬,以子為郎中 。而沈府君闕的銘文記載,這位死后被稱為沈府君的人,生前曾先后任新豐令、交阯都尉、謁者、北屯司馬等職務,并獲得左都侯的爵位。
在講求 事死如事生 的漢代,活人世界的富貴很容易通過喪葬文化投射到亡靈世界。距離漢代宕渠城遺址不遠的土溪,就是當時人們安葬逝者的地方。 根據考古發現,土溪鎮內的6處漢闕實際上是沿著一條古驛道分布的。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在強調孝文化的漢代,人們隆重地安葬祖先,其實也希望自家的財富、子孫的孝行能被南來北往的人看到。 鐘華說。
2 闕的意義:象征財富,更象征地位
闕的產生,與古人的軍事防御需求密切相關。 在原始社會,部落聚居,但也可能隨時受到猛獸或者敵對部落的攻擊。為了安全,他們開始在聚居區域周邊筑起圍欄,并在大門兩側立起被后世稱為 闕 的建筑,隨時偵測周邊情況,向聚居區內的居民發出預警。 鐘華表示,那時的闕是一種具有實用的干欄式建筑,功能類似于后來的瞭望塔,人們可以通過樓梯登上闕樓。
由于闕總是成對地出現在建筑物外,左右分列,中間形成缺口,因此被稱為 闕 。在古代, 闕 與 缺 可以通用,聚落演變為城市后,它并沒有消失,而是作為一種表示威儀等第的禮儀性建筑,在秦漢至魏晉時期的中國各地獲得普遍的發展,并根據功能和位置的不同,被進一步分為宮闕、城闕、宅闕、廟闕和墓闕等。
在《中國雕塑史》中,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曾直言 在雕塑史上,直可稱兩漢為享堂碑闕時代,亦無不當也 。而當梁思成和陳明于1939年到渠縣考察漢闕時,更是對馮煥闕贊不絕口,梁思成稱其 簡潔秀拔,曼約寡儔,為漢闕中唯一逸品 。
死者身后的陵寢被仿造成生前居住的城郭,作為城門儀仗的闕也因此被設置在陵園墓道口兩側。后來,城郭幾經損毀,墓園也多遭盜掘,反倒是墓道上的漢闕,由于材質普通、沉重高大,逃過了兵燹人禍,成為今人回眸漢代的吉光片羽。
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漢代,除皇族外,士紳需官至太守以上才能享受墓前立闕的殊榮,并通過在闕上刻寫銘文的方式標明墓主人的身份。但記者發現,渠縣的6處7座漢闕中,除馮煥闕和沈府君闕有明確記載墓主人身份的銘文外,其余幾座均屬無銘闕。
鐘華推測,這幾處有僭建嫌疑的無銘闕,恰好反映出當時民間對闕的推崇與向往, 伴隨漢末天下大亂,朝廷對地方管制能力受到削弱,鄉紳們為了凸顯孝道,彰顯財富地位,也可能在長者去世后悄悄給他們建闕。但由于擔心中央政府統治恢復后追究責任,所以沒有在闕身留下標記墓主人身份的銘文。
這種風氣從漢代一直延到魏晉時期,其后天下大亂,戰爭與遷徙促進了民族融合,漢族人的死生觀念也在分裂時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待到隋唐重新統一,闕已僅少見于皇家墓葬。
3
新老 六角亭 :漢闕保護從未停步
漢代建闕之風盛行,為何渠縣成為了 中國漢闕之鄉 ?
據鐘華介紹,根據材質的不同,漢闕主要可以分為石闕和磚闕,部分地區歷史上還曾用夯土造闕。在風雨日曬中,磚闕可能會出現磚石風化、脫落的情況,而夯土造闕更容易被雨水泡軟坍塌, 渠縣周邊多山石,渠縣漢闕都是用整石雕刻而成,這一材質特點使渠縣漢闕能夠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雨,仍然保持完整的形態。 此外,四川盆地相對封閉,以及川東北地區的丘陵地形,使渠縣在歷史上比中原地區更少受到戰爭的沖擊,客觀上保護了漢闕。
不過,渠縣漢闕也并非沒有被人為破壞過。當記者走近沈府君闕時,只見左右兩闕的四個角神均已面部模糊,殘留的身體顯示出負重的形態,而闕上部分有整齊殘損的地方。 從受損處的情況看,顯然不是風吹日曬等自然原因造成的,更像是被人為敲掉了面容。 鐘華說。同時,多處渠縣漢闕的闕基顯示,在它們建成時其實是子母闕的形制,較高大的母闕旁邊還伴有一座稍小的子闕,這些子闕如今也統統消失。
所幸的是,記者在沈府君闕左闕的背后,看見了一座立于清代道光年間的石碑,碑上詳細記載了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渠縣知縣王椿源建六角亭保護沈府君闕的始末。 從縣城到沈府君闕是有很長一段路的,加之清代交通不便,知縣到這里還是要費一番周章的。 鐘華介紹,王椿源的保護辦法,是在每一處漢闕的外圍修建一座六角形的亭子,既保護漢闕免于風吹日曬,也給當地村民提供一處歇腳休閑的場所,現在當地的老人依然稱沈府君闕為 六角亭 。
去年,為了保護渠縣漢闕,國家文物局撥下專項資金,為它們量身打造鋼架玻璃棚。記者看到,沈府君闕的鋼架玻璃棚的頂棚又被建成了六角形。 渠縣漢闕散落在土溪鎮內不同的地方,以前技術手段落后,保護文物的辦法主要是把它們圍起來鎖住。這種辦法雖然保護了文物,但是也拉開了游客與漢闕的距離,影響了觀賞體驗。 鐘華說。
渠縣還通過鄉鎮區劃調整加強漢闕保護與開發。據鐘華介紹,過去6處7座漢闕分散在多個鄉鎮,在剛剛完成的鄉鎮合并中,它們被全部并入了土溪鎮。
4
今人回望漢代:漢闕是藝術,更是史料
從史書的只言片語中,古人的日常生活往往語焉不詳,漢闕上的各類雕刻則成為今人回望漢代的一扇窗。
渠縣漢闕藝術價值極高,集中體現了漢代的市井民俗以及漢代人對亡靈世界的想象。在趙家村西無名闕的樓部,記者看見一幅漢代人玩六博棋的雕刻,栩栩如生的雕工,即便隔著千年,也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人游樂時的喜悅。這是流行于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的一項雙人對弈游戲,反映出漢代宕渠人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
而在沈府君闕闕樓上雕刻的 董永侍父 ,則是有名的 二十四孝 故事。在一棵大樹下,一位老者坐在獨輪車上,一人侍立在側,一手拿著鋤頭,一手正向父親口中喂食。在渠縣其他幾處漢闕上,以 孝 為主題的雕刻比比皆是。作為一個孝文化濃厚的時代,漢闕在表達子孫對逝者哀思的同時,還發揮著社會教化的作用。
在渠縣漢闕的闕身上,幾乎都有四方位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被分別雕刻在闕身的左右兩側和正面上下兩端,同時闕樓正面居中位置刻有驅邪的鋪首,四隅刻有負重的裸身角神,眾仙拜見西王母的場面也大量出現在渠縣漢闕的樓部雕刻中。
除了雕刻,記者還在沈府君闕看到,雙闕正面以漢隸刻寫的 漢新豐令交阯都尉沈府君神道 和 漢謁者北屯司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 兩行文字。據鐘華介紹,這兩行漢隸因為其端莊、飄逸的書法本身而成為獨立于漢闕之外的藝術珍品,尤以 沈 字悠長的收筆引人贊嘆,諸多書法愛好者爭相收藏其拓片。
當我們把視線移向闕頂時,漢闕又跳脫了具體的藝術成就,而向世人展現出其獨一無二的史料價值。鐘華告訴記者,由于目前已經沒有漢代木結構建筑存世,建筑學家和游客只能從仿木結構的漢闕身上,一覽漢代木結構建筑的影子。以漢闕的闕頂為例,渠縣漢闕多數保留著完整的闕頂,巨大的斗拱承接著廡殿頂的檐部,這與史書上關于漢代建筑依靠斗拱分散橫梁承重的記載相符,反映了漢代建筑在空間運用上的獨特做法,與明清之后斗拱在建筑中主要發揮裝飾作用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