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過《清明上河圖》
它生動描繪了北宋都城開封的繁華景象
畫中那座宏偉又精妙的虹橋
堪稱整幅畫卷的視覺“高潮”所在
這座橋真的存在嗎其實在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就有一處“虹橋”的遺跡而它的重見天日還伴隨著一樁持續(xù)了十幾年的“迷案”
千年后的“誤會”
1999年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首次考古發(fā)掘發(fā)現了一座巨大的石構建筑因當地百姓過去流傳著“柳江口碼頭”傳說因而當時大部分專家也認為這很可能是一座“碼頭”遺址
淮北市博物館內的“柳江口”石牌
但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更多的爭議和謎團紛至沓來如在柳孜和
宿州的大運河遺址考古發(fā)掘中出現了很多迷一樣的木樁且據史料所載北宋時柳子鎮(zhèn)(現柳孜)有一座無柱飛橋因此有專家懷疑這些石構建筑為當年橋墩的遺跡
2012年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開始第二次發(fā)掘在之前發(fā)掘出的石構建筑對面又發(fā)現了同樣規(guī)模大小的石構建筑考古專家們認為碼頭的迎水面應該是臺階式的這樣在不同的水位人和貨物都可以上下但這一對石構建筑的迎水面卻是陡直的自此,石構建筑為碼頭的說法被推翻
為什么會是“虹橋”?
這對石構建筑分別建在古運河的南岸和北岸兩者相距17.7米,形制和砌筑方法相同橋梁專家和水利專家經考察判斷其很有可能是木質橋梁的橋墩建造年代同為北宋早期而在柳孜所發(fā)掘出的眾多木樁其中有一根長約10米它的末端被人工削尖仿佛是一棵樹倒在泥土中經過專家考證這根木樁就是當年“虹橋”橋體的建筑材料而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也繪有橫跨河道的木質虹橋專家們認為柳孜當年的這座橋很可能就是和畫里一樣的虹橋自此,一個爭論了13年的“迷案”通過田野考古和歷史研究
終于畫上了句號
“虹橋”,不僅僅是高顏值!
根據史料運河上的虹橋正是在皖北地區(qū)最先出現《宋史》中就有記載:宋仁宗年間的
宿州知州陳希亮主持建造了隋唐大運河上的第一座虹橋汴河上原先的的橋中間有橋墩立在河道中
導致漕船在水急或操作不當時容易造成船翻或船體碰撞的事故由于虹橋中間沒有柱子使得行船的事故大大減少有效提升了運河的運輸效率為此陳希亮也得到了皇帝的嘉獎之后,這種顏值與功能兼具的橋梁在包括柳孜在內的汴河河道(泗縣到汴梁)上得到了全線推廣一起去探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