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棟未完工的“豪華”樓房、一根根高聳入云的“豪華”路燈、一間間8米多高的鋼架構用房、一圈圈紅色磚砌鐵絲網的
圍墻、一棟巨大的攪拌罐佇立在堆砌成山的砂石料中......
這些原本屬于城市建設用的“設施”,如今卻出現在
吉林省延邊朝鮮自治州敦化市沙河沿鎮涼水村東部的近萬畝農田上。近日,記者收到群眾來信,反應了涼水村附近8700畝農田糧食損毀、耕地破壞等相關情況,為此,我們深入實地對此一探究竟。
一場糾紛,引發3000噸玉米損毀
“2021年7月份,施工隊違規在農田修路時,挖了兩米深的地基,大量的土方堆積在道路兩旁,堵塞了農田的排水系統,經過兩場大雨,大量雨水無法排出,造成近500畝玉米倒伏,直接造成375噸玉米損失。”種植該地塊的農戶韓耀春回憶稱。
據介紹,因為一份合同糾紛,再加上工程機械直接碾壓玉米地,經過敦化市農業
農村局的認定,2021年共計損失3000噸玉米。說起這起糾紛造成的損失,還得從十年前講起。
時間回到2013年1月份,時年47歲的敦化當地農民韓耀春作為敦化市政府的引資方,與地塊業主方——
長春房地產管理處,三方共同簽訂了為期10年的土地流轉承包合同。
2013年前,這片土地由附近農戶零散種植,管理不規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嚴重、部分土地甚至出現板結。
為更好發揮該土地產糧功能,韓耀春聯合當地50多位農戶,前后投入6000余萬元,改良土壤、完善排澇設施、整理荒地、改造低產田,經過5年的努力,該地塊已經能達到畝產1500斤玉米,相較于未改造之前畝產增加30%,并掛牌“鴻發生態農場”,同年被敦化市授予農業科技園區稱號。
截至2018年,已建成完備的日烘干300噸糧食烘干塔、2000噸存量糧囤、1萬噸糧食倉儲庫、13棟羊舍,以及購備全套農用機械等設施。
每年生產6000多噸玉米,為當地牢牢端穩“飯碗”底線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2018年前后,由于相關政策變化,2013年簽訂的“土地流轉承包合同”改為“土地委托看管協議”。
而“糾紛”就發生在2021年,
長春管理站(原
長春房地產管理處更名為“
長春管理站”)決定收回該地塊,便2021年4月份,在敦化市法院起訴韓耀春等人。
法院在經過初步審理后,先是于2021年6月10日駁回
長春管理站的申請,但又于6月15日判決韓耀春等人敗訴。
“到4月份,我們已經做好備耕工作,咱不能看著耕地撂荒啊,而且說要回收土地,也沒人找咱談過補償問題。”韓耀春表示更不理解的是,“合同的甲方是
長春管理站,乙方是敦化市政府,我們是丙方干活的,他為啥只起訴咱呢?”
韓耀春不服敦化市法院判決,便于6月28日上訴至延邊州中級人民法院。但在二審還未開庭的情況下,7月5日,敦化市人民法院直接對鴻發生態農場強制執行。
“當時來了法院、
公安干警等200多名工作人員、數十輛警車、3輛救護車、3輛消防車,來對農場內的10余名干活的農民進行強制執行。”韓耀春一邊回憶執行時的情況,一邊播放著執行時錄制的視頻。
對此,敦化市法院工作人員解釋稱,“當時
長春管理站申請先予執行,我們按照‘要求’在二審未開庭時,便對鴻發生態農場進行了強制執行。”
在執行后,敦化市法院將土地交還給
長春管理站,隨后
長春管理站便安排工程隊進場施工,直接鉤機碾壓過近50畝玉米地、堆砌土方堵塞排水設施造成500余畝玉米倒伏。并于2021年9月27日要求韓耀春進場收割場內玉米,因此時玉米還未成熟,最終導致3000噸玉米直接損失。
“玉米正常在每年10月15日-20日才能成熟,進行收割,9月底玉米還處在包漿期,根本沒有達到收割的標準,所收割的玉米加工后呈粉面狀,完全不能食用。”韓耀春解釋說,“并且法院還要求交100萬保證金,我們東拼西湊交完后,收完后也只退給我們40萬,還有60萬至今未退。”
“法院在執行過程中,把我們投資近2000多萬的烘干塔、變壓器、糧倉等固定設施強制拆除,全部拉至瀚章鄉政府后院堆放起來,后來我們去查驗發現,大多數設施卻不知所蹤。”鴻發生態農場合作農戶李緒文說,“后來訴至敦化市法院核對被強拆物品,至今也未給予答復。”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0月24日,延邊州中級人民法院撤銷了敦化市人民法院當時做出的強制執行裁定,敦化市人民法院至今也未對此裁定給予任何答復。
不僅撂荒一年多,而且還“倒賣”黑土
“施工隊伍干了一段時間后也停工了,2022年整年也沒有種植任何糧食,相當于整整撂荒了一年多時間。”時間來到2022年,韓耀春及50多位農戶仍舊時刻關注著這片付出了無數心血的土地,眼角泛著淚水回憶道。“自從清退出土地之后,我們也沒了地種,大家投入的資金也收不回來,家庭也斷了收入。”
“2021年法院已經將土地回收全部交付給
長春管理站,為啥他們還要撂荒呢?”鴻發生態農場另一合作農戶陶先華始終納悶,自己辛辛苦苦耗時多年改造的良田,如今慘遭損毀撂荒,實在于心不忍。
當我們嘗試聯系
長春管理站時,卻并未打通電話,只能嘗試從其他線索了解相關情況。
隨后走訪至位于該土地附近的雙山子村,據村民張某(化名)介紹,2022年11月18日,在“雙山子村便民微信群”里有人發布過一條
廣告,內容為“通知,機場賣黑士(土),白(自)己拉,12元1立方。電話號,1504334xxxx”。張某邊說邊翻著微信群的信息記錄。
張某介紹,微信中所說的“機場”,就是指的這片土地。歷史記載,該地塊不止是萬畝農田,還是在抗戰時期,日軍占領東北后修建的一處軍用機場,內部還保留著當年日軍修建的飛機跑道、軍營、碉堡等遺址,至今俗稱“沙河沿機場”。
“我們看到這么好的遺址,在耕種期間,花費大量資金和精力將這些遺址非常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國家需要這些遺址,讓我們勿忘國恥、警示后人,當地黨校研學等各種活動也都經常來此參觀學習。”韓耀春在經營期間,還將其打造成
吉林省第四批國防教育基地,“結果
長春管理站在施工過程中,也多多少少有些破壞。”
隨后在當地自然資源局查閱中,發現這片土地在規劃文件中,這8718.15畝農業用地,其中涵蓋有基本農田、一般耕地。并且在歷史沿革中,自解放以來,一直都是屬于農業用地。
“這片土地的黑土資源是上萬年沉淀下來形成的黑土,十分寶貴。”韓耀春說。
據雙山子村村民段某(化名)說,“2023年4月1日,我清晰地記得,一輛一輛大翻斗車,拉著黑土從村莊經過,而這條村道是機場地塊北大門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