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144小時過境免簽,海外旅客紛至沓來。作為交通樞紐和入境旅客中轉地,廣州自然吸引了大量外籍游客。這些海外旅客來此,或經商,或游學,或旅游。線上出游平臺“去哪兒”的數據顯示,在外籍旅客的熱門目的地中,廣州是“頂流”。
其實,廣州與海外的民間交往自古有之,這樣的交往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塑造了廣州開放包容、多元文化共融共生的城市氣質,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色。
二〇〇六年,瑞典仿古船哥德堡號來穗,受到熱烈歡迎。(資料圖片)
民間交往源遠流長
廣州面朝大海,在史上歷次中外文化融合大潮中從不缺席。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富于冒險精神的先民就已揚帆出海,開辟了一條通向世界的貿易之路,也就是后來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漢代民間交往催生官方商貿
絲綢從嶺南“出海”賣到西域
西漢時期,為聯合西域的大月氏抗擊匈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到達西域后,發現內地的絲綢、竹杖等物品已在西域出現。他打聽后才知道,原來這些商品是從中國南方出海,輾轉而至西域的。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黃門(皇帝近侍)譯使率隊,帶著絲綢等商品,從長安沿漢水南下,經長江、湘江、靈渠,進入珠江口,并從廣東徐聞出海,開辟海外交流通道。
廣東歷史文化學者張難生說,當時船只不大,不能進入深海,只能沿著海岸線航行。船隊出了廣東后,沿著北部灣沿岸及中南半島海岸航行,到了馬來半島的克拉地峽東岸后,人們舍舟登陸,步行十多天,穿過緬甸,再西航至孟加拉灣,最后抵達今印度東南部及斯里蘭卡一帶。《漢書》記載:“漢之譯使自此還矣。”這是史志上第一次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記載。
其實,在漢使出海之前,廣州地區與海外早已有了民間交往,貿易的貨物多為“奢侈品”。1983年發現的南越文王墓,出土了多件舶來品,包括帶有波斯風格的銀盒和有異域特色的金花泡等。
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之后,廣州與海外的商貿、文化交往愈加頻繁。中國絲綢從廣州“出海”,經印度中轉,抵達波斯灣。據史載,東漢永寧年間(120年4月~121年6月),一位大秦(古時中國人對羅馬帝國的稱呼)魔術師來到中國。這是有史可載的最早來中國的意大利人。東漢延熹九年(166年),大秦遣使由海路來到廣州,與中國貿易。這是史上首次關于意大利人走海路來華的記載。至此,廣州的商貿交往已經橫貫亞、非、歐三大洲。三國兩晉時期,航海水平大幅提升,從廣州始發的商船可以直接經海南島東部、西沙群島海面、東南亞,穿越馬六甲海峽,抵達波斯灣地區。外國的香料、藥材、珠翠等源源不斷地沿著這條航線從廣州進入中國。
文化交流與商貿往來如影隨形,不少外國僧侶沿著海上絲路來到廣州。公元4世紀末,南亞僧人在廣州建了王園寺,這便是今天的光孝寺。廣州民間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俗諺,說的就是這里。古時,有外來僧侶在光孝寺傳道,也有很多中國僧侶從光孝寺出發,前往海外進行交流。中山大學教授姚崇新說,光孝寺見證了廣州海絲貿易的發展,在嶺南與海外的文化交流中也頗有地位。類似的海絲文化遺跡,還有西來初地、六榕花塔、光塔等。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有僧侶從海外求得寶物,在廣州寶莊嚴寺(今六榕寺)建塔珍藏。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寫完《滕王閣序》后,到嶺南探望父親,路經此塔,揮筆寫下3200多字的塔碑,成為中國文學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長、內容包羅最廣的寶塔銘文。三百多年后,宋代詩人蘇軾來此游憩,見古剎內有六棵古榕,欣然題寫“六榕”二字,后人遂將此寺稱為六榕寺,今天的六榕街道就得名于此。
十三行同文街一景
唐宋阿拉伯香水技術傳入廣州
改良后形成“廣南真法”走俏江南
唐宋時期,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路向東伸展到朝鮮、日本等地,開始形成世界性海洋貿易圈,廣州的海外貿易更加繁盛。通向西方的航道被稱為“廣州通海夷道”。據《新唐書》記載,廣州通海夷道可直抵紅海沿岸,全長1.4萬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來自中國北方的絲綢、瓷器等商品沿著古驛道“南下”廣州,從這里“出海”;漂洋過海而來的海外多元文化從廣州“登岸”,通過南粵古驛道,不斷傳至內地,中外商業貿易與文化交流的窗口越開越大。
大量外國人來到廣州,居住在今光塔路一帶的蕃坊,有的留居數十年而不歸。他們不僅帶來異域奇珍異寶,也帶來了異國技術和文化。阿拉伯人蒸餾香水的技術,就是這樣傳入廣州的。據學者孟暉介紹,早在八九世紀,阿拉伯人就掌握了用玫瑰花蒸餾香水的技術。據《新五代史》記載,顯德五年(958年),占城國(東南亞古國)使者來廣州覲見南漢國王,所帶禮物中,有15瓶薔薇香水。這是中國史書關于薔薇香水的最早記錄。薔薇香水的香氣濃烈馥郁,嬪妃們把薔薇香水灑在衣裙上,香氣經久不消。薔薇香水的名聲也不脛而走,很快傳到民間。
宋代,人們特別喜愛熏香。貴婦外出參加活動,大多會在袖口里裝一個香囊球,薔薇香水自然供不應求。重商務實的廣州人向阿拉伯人學習蒸餾提香技術。他們就地取材,以素馨花、茉莉花代替薔薇花,把鮮花裝進底部布滿孔眼的瓷瓶中,再把瓷瓶放在蒸鍋內,又取一個盆倒扣在瓷瓶上,盆子周圍掛一圈竹筒。接著,工匠在灶內點火,水蒸氣鉆過瓷瓶孔眼,花遇熱分解,釋放出香精氣體,在盆底凝結成水后流進竹筒,廣州版香水便制成了。宋人蔡絳在《鐵圍山叢談》中說:“至五羊(即廣州)效外國造香,則不能得薔薇,第取素馨、茉莉花為之,亦足襲人鼻觀。”說的就是,廣州版香水的味道比薔薇水清淡一些,但仍香氣撲鼻。
后來,廣州人又用梅花、荼蘼、梔子、含笑等如法炮制,形成了蒸餾香水產業。廣州人引進的蒸餾提香法,經過改造,被稱為“廣南真法”,很快擴散到了福建、浙江等地,他們又以本地盛產的柑花、桂花作為原料,制造香水,為生活增添芬芳。
憑海臨風西學東漸
西方工業革命帶來科學技術大進步,特別是大航海時代之后,海上距離大大“縮短”。雖然明清時期官方多次海禁,沖擊了中外交往,但廣州與西方的民間往來從未中斷。明代的利瑪竇、清代的馬禮遜、伯駕以及安德魯·哈巴等人以傳教士的身份,在廣州創辦醫院、建立學校,客觀上使廣州率先接觸西方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后的思潮,為其在近代中國求新求變奠定了基礎。
利瑪竇帶來地圖與自鳴鐘
廣州人率先看到“世界縮影”
明代后期,一位意大利傳教士隨著歐洲商隊來到中國,帶來了大量科學知識,讓國人大開眼界。此人便是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瑪竇。
利瑪竇與廣州有著“奇妙的緣分”。他原名馬泰奧·利奇,于明萬歷十年(1582年)來到澳門。第二年,他與傳教士羅明堅一起,從澳門來到廣州,住進懷遠驛,并送給當地官員一幅世界地圖和一些新式器物。后來,在離廣州不遠的肇慶,他結合西方科學和中國實際,創作了一幅用中文標注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讓廣東人率先看到世界的縮影。
在這些新器物中,自鳴鐘最受歡迎。許多小金屬齒輪安裝成套,再由金屬發條驅動,使得自鳴鐘能自動報時,比沙漏、日晷等計時工具精致實用得多,讓人們大開眼界。為了適應中國人的習慣,他們把歐洲一日24小時的計時習慣改為一日12個時辰,把阿拉伯數字改成中文。1600年,利瑪竇將自鳴鐘獻給萬歷皇帝。萬歷皇帝非常喜歡,將其放在寢宮里,日日相伴。看到自鳴鐘如此受歡迎,歐洲人便將其運到廣州售賣,后來干脆在這里開設工廠,雇傭本地人當學徒。勤學好學的廣州人掌握了新技術后,成了鐘表匠人。到了清乾隆中后期,廣州匠人將西方技術與本地工藝結合,制造出設計新奇、寓意豐富的廣式鐘表,被譽為西方技術中國化的典型。
“廣鐘”非遺傳承人魏廣文與“廣鐘”合影。(資料圖片)
繼利瑪竇之后,西方科技知識不斷在中國生根發芽,涉及數學、物理、天文、地理、醫學等各個領域,對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16世紀至18世紀,中西文化滲透融合,中國文化從廣州“出海”,傳播到歐洲,形成一股“中國熱”,對西方也產生了深刻影響。據中山大學教授黃啟臣所著的《澳門通史》,中國《易經》翻譯西傳歐洲后,作為微積分創始人之一的萊布尼茨受其影響,發明了二進位數學。他在給普魯士國王的一份備忘錄中說,中國兩千多年前的《易經》的一些古老符號保存了某種“新的數學鑰匙”。萊布尼茨從《易經》中的符號發現了“0”和“1”二進位數學的原則,為后來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此一事實正好證實東西文化既相似,又互成倒影,猶如照鏡一樣。”黃啟臣在《澳門通史》中說。
外商對瓷器愛不釋手。
最早英漢字典并無英文
“廣州英語”成為溝通利器
早期來華的外國人,特別是在民間進行交往的人大多不懂中文,本地人也不懂英語,那他們是如何交流的呢?明代中期,抵達廣東的葡萄牙人,最初就是通過模仿本地人的手勢比畫、畫圖來交流的。慢慢地,一些常與葡萄牙商人周旋的廣東人創造了一套夾雜本地話的“廣東葡語”,大大方便了雙方交流。
后來,廣州人與英國人的貿易日益頻繁,“廣東葡語”逐漸演變成了“廣州英語”。當時的“廣州英語”是以漢語語法為主的“中式英語”,采用漢字和英文單詞一對一翻譯,主要用于對話,重在發音相似。比如:“不能做”翻譯為“no can do”,“丟臉”說成“lose face”,“人山人海”即為“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當時,廣州民間有人就收集了一些英語詞匯,再用粵語標注讀音,編成一本只有16頁的《紅毛通用番話》,被稱為最早的英漢字典。說是英漢字典,但書中沒有一個英文符號,所有詞語都是繁體漢字與廣州粵語標音對應,讀來既像講英語,又像在說粵語。比如“一”標音為“溫”(即英語中one的發音);“二十一”標音為“敦地溫”(即英語中twenty-one的發音);“溫淘籮”即為“一美元”(即one dollor的英語發音)等。
“廣州英語”很多時候并不遵循英語語法,卻符合中國人的語言邏輯。十三行博物館藏有豐富多彩的通草畫,當中有一組別致有趣的通草畫賀卡,所有節日祝賀語用“廣州英語”書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中西文化在廣州碰撞交融的景象。如“New year very good me chin-chin you,you must wantchee drinking with me”大意是:“祝你新年好,你得和我喝一杯!”
今天,當人們再讀到這些詞匯時,難免會發笑。不過,在當時,這種民間語言成了中外商人的通用語言,十三行的商人就是憑借它與外商溝通交流。所以,“廣州英語”堪比今天的商務英語。據《清朝洋商秘檔》記載,一個美國商人欠了怡和行伍氏7.2萬銀圓,沒有能力償還,伍氏就把借據撕掉了。他與外商對話時,用的就是“廣州英語”。后來,“廣州英語”傳到上海,并與上海話融合,成了史上有名的“洋涇浜英語”。
清代中后期,英籍教士馬禮遜來到廣州,參考西方的《字母字典》、中國《康熙字典》以及大量中國歷史文化書籍,編撰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華英字典》,收錄了4萬多個漢字,并把中國古代哲學、社會制度、風土人情、文史經典、世俗小說、天文地理、風俗民情等融入對漢字的注解中,對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作用。當年林則徐在廣州禁煙時,就曾借過此書。
林則徐撰《四洲志》“看世界”
廣州眼科醫局開西醫先河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以欽差大臣的身份來到廣州禁煙。林則徐是進士出身,頗有學問。不過,他在廣州發現,這里的情形與別處大為不同,英文報紙、望遠鏡、玻璃畫等稀罕物都讓他感到驚訝。他由此意識到,在自己的所知之外還有一個浩蕩的世界,因此,他對中外交往持開放的態度。
其間,林則徐發現一本題為《世界地理百科全書》的英文書。這是英國地理學家慕瑞剛完成不久的著作,涉及世界地理地貌、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各個方面。林則徐如獲至寶,派人將其譯成中文,再結合他同期收集的其他資料,編撰成《四洲志》,敘述世界四大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和政治狀況等。這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書,林則徐因此被譽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39年底的一天,林則徐走進一家診所治療疝氣病。這家診所就是美國醫學博士伯駕在廣州開設的眼科醫局。伯駕給他開了一些西藥,林則徐服用后,疝氣之擾大為緩解。
清代畫作中的伯駕醫生(右一)
廣州眼科醫局設有候診室、診療室、配藥室、手術室,雖說是“醫局”,其實就是個診所。這個診所,被公認為是中國近代西醫事業的開端。
當時,中國人對西醫還很陌生。診所開業第一天,能容納200人的大廳空無一人,不過,第二天就有病人上門了。患者是本地一位得了青光眼的婦人,此前多處求醫無效,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找到伯駕。她服用了這里的藥物后,病情大為好轉。所謂“好不好,看療效”,眼科醫局的名聲漸漸傳了出去。
后來,眼科醫局更名為博濟醫院,孫中山曾在這里學醫,成了中西醫結合的奠基人。
19世紀以來,中外民間交往在廣州十分活躍。一批傳教士在這里創辦學校,今天的廣州三中、真光中學、培英學校、廣州七中、培正中學等百年老校都源于曾經的西式學堂。它們使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率先在廣州落地,見證了中西文化在這里互相激蕩的歷程,并在清末民初形成一股影響全國、求新求變的思潮。
百年名校培正中學
勇嘗頭啖湯交流更密切
兩千多年來,廣州對外交往從未中斷。20世紀50年代,廣交會成為中國開拓對外往來的創舉。
改革開放后,廣州率先大膽引進外資、建立友好城市,民間交往隨之大放異彩。在經貿、醫療、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廣州海外交往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成為展示中國發展成果和傳播中華文明的橋梁。
在華南率先締結國際友城
多國文化學者樂當溝通橋梁
20世紀70年代末,廣州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敢闖敢試,國際交往日益活躍。1979年,廣州在華南地區勇嘗“頭啖湯”,與日本福岡結為友好城市。來自廣州的大熊貓給福岡人帶去驚喜,福岡則在越秀公園內建了金印游樂場。這個游樂場是國內首批現代化游樂場之一,陪伴了幾代廣州人的成長。
繼福岡之后,廣州與越來越多的外國城市結為友城關系。1986年,廣州與意大利巴里市成為友城,拉開與歐洲“雙城交友”的序幕。截至今年7月,廣州與68個國家的107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
結成友城是政府間的行為,但也對民間交往形成推動之勢。家住法國里昂的阿蘭·拉巴特原是一名中學教師,對中國文化充滿興趣。他曾說,中國文化讓他學會了謙遜,知道了學無止境的道理。1977年,拉巴特第一次來中國,目的地就是廣州。他對廣州的第一印象非常不錯。從那以后,他幾乎每年都會來一趟廣州,后來還娶了祖籍順德的太太。作為“廣東女婿”,拉巴特在推動廣州與里昂的友好交往中功不可沒,1988年,兩市結為友城,拉巴特由此被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的稱號。
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不僅在廣州經商,還在這里工作、生活。展會中、商場里、校園內都有外國人的身影。位于小谷圍島的廣州大學校園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外籍教授巴丹尼經常在校園散步。這位來自意大利帕多瓦市的學者,已經在這里工作了十幾年。巴丹尼酷愛旅行,他曾說:“生活就像一本書,不旅行就好像一直在讀同一頁。”2007年,巴丹尼與新婚妻子踏上特別的蜜月之旅:他們沿著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足跡來到中國,見到了許多馬可·波羅說過的景點。3年后,巴丹尼來到廣州,在廣州大學工作。通過持續的努力,他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學和廣州大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2018年,兩校共同發起成立廣州國際友城大學聯盟,共享國際學術資源。在“巴丹尼”們的推動下,廣州大學中法旅游學院、廣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隨后成立,文化交流結出碩果。
出現在廣交會現場的外商
外商喜買醒獅擺件贈親友
異域美食扎根廣州“講故事”
這些熱愛廣州的外國人中,有商人,有學者,還有青年學生。外商納瑟爾來自卡塔爾,在廣州做手機配件生意,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他特別喜歡北京路商業街,覺得這里的商品物美價廉,品種豐富。他還經常在這里買一些中國結、醒獅擺件等紀念品送給在卡塔爾的朋友。跟朋友提起廣州時,他會說這里是他的第二故鄉。
今年7月初,80多名來自英國的中學生走進廣州實驗外國語學校、南越王博物院、廣州動物園,登上廣州塔,隨后又暢游珠江。14歲的Harmonie看到廣州塔后,大贊景色迷人。與她同行的Rosie說,一路上飛了12個小時,雖然有些累,但完全值得。
俗話說,“食在廣州”,這里的美食融合了全球風味,有法國菜、意大利菜、東南亞菜等各種菜式,可謂身在一城,吃遍全球。
在眾多外國美食中,意大利美食與廣州的融合頗深。意面、千層面、通粉、布拉塔奶酪、芝士披薩、生牛肉薄片……這些來自意大利的美食,廣州人一口氣能說出十幾個。一位在東山口開餐廳的意大利老板說,在他看來,意大利美食與粵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注重新鮮,調味簡單,又很有品位。比如,布拉塔奶酪源自意大利南部的普利亞地區,食材新鮮,口感豐富,與粵菜有同樣的特點。
在珠江新城一家意大利餐廳,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不僅俘獲了人們的味蕾,還會給食客“講故事”。這家餐廳有一道菜,叫作BeerCarpaccio(卡爾帕喬)生牛肉薄片。這是一道出自意大利北部的名菜,名字的來源十分有趣。相傳,古時意大利威尼斯有一家酒吧餐廳接待了一位伯爵夫人。這位夫人患有貧血,醫生建議她吃一些生肉。餐廳老板得知后,特意準備了一份新鮮的牛里脊,切成薄薄的肉片,然后撒上檸檬、橄欖油及特制醬料,再配一些蔬菜,呈給伯爵夫人。伯爵夫人嘗后,十分贊賞。當時,威尼斯正在舉辦15世紀末敘事畫大師卡爾帕喬(Carpaccio)的畫展,因生牛肉片的顏色和Carpaccio畫里的紅色非常相像,老板靈機一動,蹭了卡爾帕喬的“流量”。于是,意大利名菜里多了一位“畫家”的名字。如今,開在珠江新城的意式餐廳,又把這個故事講給廣州人聽。
廣州版《馬可·波羅》
“回故鄉”大受歡迎
700年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寫下游記,讓西方人看見了一個迷人的東方古國。700年后,廣州將他的故事寫成中文歌劇《馬可·波羅》,帶回了他的家鄉意大利,展現了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后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故事,重現了絲綢之路的輝煌與傳奇,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添磚加瓦。
《馬可·波羅》是廣州大劇院創作的大型歌劇,由中國當代詩人韋錦編劇,丹麥藝術家霍爾滕執導,德國藝術家施耐德作曲,還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演員參加演出。
2018年5月,《馬可·波羅》在廣州首演,受到市民的熱烈歡迎,后又連續追加演出,并到北京、泉州等地進行演出。2019年,一封來自意大利的熱那亞卡洛·費利歌劇院的邀請信,將《馬可·波羅》請回了意大利。演出時,馬可·波羅由意大利歌劇演員扮演,用中文演唱,在當地大受歡迎。
廣州版《馬可·波羅》得到了意大利人的喜愛,意大利人美妙的音樂同樣深得廣州人的欣賞。
2024年6月25日,在廣州大劇院,意大利當紅女歌手瑪麗卡·阿雅娜就用歌聲征服了觀眾。當晚,《真實的生活》《思想和云》《美麗的第一件事》《幸福亞洲》……一首首曲子,亦歌亦詩,從風雨雷電,到咖啡、樹葉,再到幸福、夢想,寫滿了阿雅娜對生活、夢想和未來的追求。瑪麗卡·阿雅娜說,今年,她的職業生涯邁入了第15個年頭,演唱會當天又恰逢中國十五運會倒計時500天,她真誠地祝福廣州、祝福十五運會,希望能再來廣州,為大家歌唱。
其實,瑪麗卡·阿雅娜只是一個縮影,在廣州人的生活里,帕瓦羅蒂、斯苔芳諾、拉瑪佐第、波切利、巴奇尼、吉諾布萊等著名歌唱家的成名曲,同樣能找到位置。在這座城市中,以悠揚婉轉的粵曲為背景,這些典雅深情的世界名曲有了幾許特別的魅力。
臨江喧萬井,立地涌千艘。氣脈雄如此,由來是廣州。——明·湯顯祖
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清·屈大均
千門日照珍珠市,萬瓦煙生碧玉城。山海是為中國藏,梯航尤見外夷情。——宋·程師孟
石有群星象,花多外國名。與民同雉兔,邀客醉蓬瀛。——宋·余靖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