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天時地利人和 中和村的藝術之路有了更多可能
中和村位于蒼山之麓,全村原住村民共129戶415人,距離大理古城800米,與大理大學相比鄰。轄區內有眾多文化遺址,是民族盛會三月街的起源地,歷史文化深厚;背靠蒼山中和峰,擁有中和溪的滋養,自然資源豐富,目之所及,群山掩隱,綠意盎然。
過去,中和村與大理眾多傳統的村莊相似,以種養殖業為主要經濟來源,隨著村里的農田陸續被征用,中和村不得不面臨從農業轉型到其他產業的轉折,究竟該何去何從?下一步的路該怎么走,怎么才能走得更遠 成了中和村當時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成了每一位中和村民心之焦灼所在。
怎么才能幫助村莊擺脫滯后的現狀?結合中和村的實際情況,90后村民杜武在思考中寫了 我期待的三個樣子 村莊發展建議書,在他的暢想中,中和村的面貌應當是 村民是經濟富足、精神滿足的;村干部是有組織架構、有方法的;村子是干凈整潔有文化內涵的 。理清了發展思路后,杜武便打印了建議書并挨家挨戶宣傳、倡議并與村民達成共識,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和村民的期待,杜武進入了村委會工作并成功當選村民小組長。此后,他和中和村便再也分不開了,依托著中和村獨特的地理區位和文化資源,杜武決定和中和村一起闖出一條鄉村文化振興之路
厚植藝術的土壤 中和村的文化振興之路漸入佳境
高秉江先生在《家園與人性》一文中提出, 家園 有兩個基本意義,一個是 阻隔自然風雨的遮蔽物 ,一個是人的 止息和安頓之所 。中和村便是后者的存在,讓來到村里的藝術家或向往安靜之人在這里心有所歸,這種歸屬感,不是只稍作停留,而是真正意義地生活在這里,經營著自己的一方天地。于他們而言,回家,便是回到精神歸屬地。近年來,伴隨著村莊的發展,全國各地的藝術家陸續來到中和村,從一開始的旅游、旅居到扎根,中和村的文化振興之路漸入佳境。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