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在市農科院沙洋縣馬良鎮北港村試驗基地,只見濃綠的棉葉層層疊疊,其間點綴著粉白花朵和大大小小的花鈴,熱風吹過綠浪翻滾,十分壯觀。基地農戶雷廷俊介紹,市農科院在此開展了40畝麥后棉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生產試驗和10畝棉花品種篩選試驗,其中張獻龍院士團隊培育的棉花新品種“華棉2270”長勢尤其好,5月底小麥收獲后直播,生育期僅100天,還抗旱、耐高溫。
“咱們不僅得有好品種,還得有好技術。長江流域是老棉區,作為長江流域最大的棉產區,湖北省在棉花方面的科教優勢一直較強。在油菜、小麥之后種植棉花,不跟糧食、油料爭地,可實現兩季生產,值得探索推廣!荊門的試驗示范也為我們科研提供了新思路,將來我們還要開發AI機器打頂、除蟲、除草,既節省人力,也實現農田減藥增效。”在田間,張獻龍院士與我市農業科研人員展開深入交流。
據了解,今年我市在京山市、鐘祥市、沙洋縣、屈家嶺管理區、漳河新區等地開展了棉花機械化栽培技術示范、新品種篩選、棉花集中成鈴調控技術研究等,面積共計500余畝,其中開展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示范面積450畝,為全市棉花轉型增效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5月起,市農科院研究團隊開啟麥(油)后棉花直播田間作業,搶墑搶時播種,預計在10月至11月,組織機械采收,做好項目示范區測產驗收和成果交流。
“按畝產250公斤計算,機收比手摘可節省費用225元,以前播種環節也很費人工,采取機播可節省約100元,此外施肥、打藥、整枝、打頂等方面,機械化管理比傳統種植能省下800元。這樣種管收成本計算下來,全程機械化每畝能省到1100余元,而且彌補了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現狀,有利于大幅提升棉花種植效益。”市農科院糧經所所長李洪菊介紹。
張獻龍院士表示,并不是現在棉花沒有需求了,而是種植方式需要改革。傳統棉花種植耗費大量人力,要提高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就必須實現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他希望科研機構、企業、政府部門共同努力,進一步探索推廣麥(油)后棉花種植模式,圍繞棉花產業發展需求,推動我國棉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