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9月,是收獲的季節。4日,南京市省第十六批科技鎮長團成員、第三批“百校對接計劃”科技人才專員“兩支隊伍”現場交卷——
去年8月至今,第十六批科技鎮長團,累計走訪企業3200余家(次),邀請專家來訪1300余人次,簽訂產學研合同163份,金額超3.2億元;引進區級以上人才計劃入選者(團隊)77人(個)。第三批“百校對接計劃”,累計共建平臺載體38家,簽訂校地合作協議131份,轉化合作成果169項,金額超1.2億元;引進創新創業人才(團隊)73人(個)。
機制創新,打造懂產業的“精”隊伍
科技鎮長團是推動校地融合、產才融合的重要舉措。要取得實效,關鍵是要發揮高校優勢、契合地方需求,做到供需對接、人崗相適。為助力我市產業強市建設,去年第十六批科技鎮長團首次打破地域限制,由以往的“地方團”轉變為更加聚焦專業的“產業團”。
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南京首創“團組”建在產業鏈上,改變以往地方團的做法,圍繞我市“2+6+6”創新型產業集群組建了數字經濟、智能制造裝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航空航天、未來產業、現代農業等七大產業團,推動科技鎮長團瞄準區域產業所需,在產業強鏈補鏈延鏈上,積極發揮智庫參謀、橋梁紐帶、科技服務、以才引才作用。
以人才需求旺盛的生物醫藥產業為例,市生物醫藥產業團團長是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紀勇,12名團員中9名均來自高校相關專業和相關重點實驗室。對于基層來說,這些都是過去請也請不來的產業緊缺人才。
這點,江蘇集創原子團簇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深有體會,“康老師一來就幫助我們聯合解決了一個技術難題。”企業口中的“康老師”是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研究員、市航空航天產業團團員康茂東。他利用自身在航空航天領域長期的技術優勢,與企業聯合開展原子粉體在航空航天修復方面的前景研究工作,已與企業合作申報發明專利。
溧水的草莓龍頭企業、莓農更是“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作為一名草莓專家,江蘇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員王靜是市現代農業產業團的成員,派駐期間,她與金色莊園、金色種業完成草莓成果轉化共四項,助力企業2023—2024年銷售額5億元以上。她帶領溧水企業、莓農50余人赴省內外學習參觀,兩位莓農獲得全省早熟草莓種植能手稱號,在省級草莓比賽中獲5個金獎。
為加強政策指導,讓條線溝通更加暢通,我市還創新建立產業指導員制度,加強對產業團的工作指導和面上統籌。同時,抓住科技鎮長團兩批輪換契機,首次將鎮長團和“百校對接”工作一并研究、通盤部署,形成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據悉,近兩年,70%科技鎮長團成員來自“百校對接計劃”高校院所。
“智”匯出擊,推動產學研“深”合作
專業,意味著什么?是科學知識的力量,也是產業升級的翅膀。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是一片新藍海。目前,一場場城市之間的自動駕駛競賽已赫然打響。南京,同樣在加碼布局。今年7月,南京正式獲批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8月,我市發布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暨國家“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政策。
無人駕駛離我們還有多遠?來自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李旻先,是市未來產業團團員。過去一年,他作為項目負責人,將南京理工大學無人駕駛團隊多年研究成果,與南京市德賽西威汽車電子有限公司開展成果轉化工作。目前,雙方已達成在民用智能駕駛領域進行長期合作的共識。
一名專業學術背景深的成員,背后往往聯系著一門學科、一所學校甚至一連串高校、科研院所。
市數字經濟產業團團員李偉征,來自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他不僅對接促成了南京工業大學李延成教授的磁流變主動減震裝置落地,還推動了浙江大學陳劍教授的潛高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的氫能源燃料電池項目,與金陵船廠技術對接。
不光請專家進來,南京也在走出去引智。“百校對接計劃”即是把南京干部派到高校院所里去。
江寧大學城創新與服務辦公室副主任劉捷,是派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科技人才專員。“我一到任,就重點關注先研院重點研發項目及科技成果轉化、中國科大賦權改革、校友創業等項目,看能不能對接一批成果在南京、在江寧落地轉化。”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捷成功協調南京消防器材、南京博物院、航天晨光集團等單位與學校相關團隊開展各類產學研合作6項,累計合同金額1011萬元。
“兩支隊伍”往返高校、產業之間,密切聯系區域頂尖專家、高端人才團隊,堅持以才引才、以賽引才,還為南京迎來不少“千里馬”。據不完全統計,“兩支隊伍”共引進高校畢業生2455人,培訓人才超2000人。市集成電路產業團創新校地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協助南郵、南信大集成電路學院分別落戶園區。
南京市科技人才專員時健在西南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駐點對接。其間,他不僅結合西南交大優勢資源,簽訂南京速鴻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能源系統管理等11份產學研合作協議,還為南京引進創新創業人才2人,并促成西南交大推薦1名高校老師派駐南京市省第十七批航空航天產業團。
持續接力,共助城市向“新”行
在南京市浦口區,時常能看到市智能制造裝備團團長卜建的身影,他和團員帶著無人機和低空經濟發展領域研究資料、調研報告等,奔走在無人機企業的科研一線,將摸排了解到的行業發展痛點、堵點,及時反饋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尋求解決方案。
從2014年起,浦口科技鎮長團的4任團長均來自南航,而且清一色與無人機產業相關,有博士、教授,還有產業管理專家。在團長的精準匹配下,浦口開始從零起步發展無人機低空經濟產業。目前,浦口高新區獲批全國首批、江蘇唯一一個國家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
這樣的接力故事,還有不少。南京自2010年設立科技鎮長團、2019年啟動“百校對接計劃”,共接收15批次、109個團、1068名鎮長團成員,分4批向全國73家單位選派170名科技人才專員。這“兩支隊伍”積極搭建橋梁紐帶,在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產才城融合、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持續發力,為我市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力。
來自南京師范大學的彭智琨,接的是自己的棒。她在前一個任期推動校地共建的南師大·徐莊計算機視覺實驗室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次任期,她又著手推動實驗室二期建設。在其協調下,南師大和徐莊高新區于2023年12月簽訂實驗室二期建設協議,實驗室面積擴大一倍,同時也引進了南師大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分析、專用大模型等研發團隊入駐,并且和企業建立定期活動機制。
去年,南京還在整合發揮兩支隊伍資源力量的基礎上,與73家在寧高校院所建立了校(院)地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及時互通供需情況,促進重大事項、問題訴求的協調落實,加速新技術落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作出部署,要求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
記者了解到,新一批“兩支隊伍”共136名成員,其中,新一批科技鎮長團仍然按照產業成團,目前成員已經到任;新一批科技人才專員即將奔赴新崗位。
全市省第十七批科技鎮長團和第四批“百校對接計劃”工作部署會上,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繼續圍繞服務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一體謀劃部署科技鎮長團、“百校對接計劃”工作,統籌推進“兩支隊伍”建設,大力推動產才融合,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南京新實踐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