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出身畫壇世家,從小便受到良好的藝術(shù)熏陶。 [19]早年受趙孟頫影響,之后與黃公望、倪瓚等名家交往甚密,得到黃公望指點。后做過閑散小官,元末(1351年-1367年),棄官歸隱黃鶴山(在今
浙江臨平星橋)。入明后,放棄隱居生活,于洪武初年(1368年)任
泰安知州。常觀畫于胡惟庸府第,不久胡惟庸伏法,王蒙坐事入獄。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瘐死獄中。 [16]
王蒙是元代末年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山水畫家,喜用枯筆干皴,創(chuàng)牛毛皴,有時兼用解索皴或小斧劈皴,皴法簡練成熟,如行書草隸。晚年功力愈見深厚,自謂“老來漸覺筆頭迂,寫畫如同寫隸書”。他作品中的山水布局,滿而不臃,密而不塞,用筆繁復而又富于層次感和空間感。內(nèi)容多反映文人的山林隱居生活,善于表現(xiàn)江南山川的濕潤感,創(chuàng)造出蓊郁深秀、渾厚華滋的境界,在“元四家”中以繁密見長。 傳世作品常被作為范本,廣為人們臨習,對后世影響深遠。 傳世作品主要有《春山讀書圖》《丹山瀛海圖》《青卞隱居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