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墻體廣告制作 日前發生在鹽津的“獵殺大熊貓案”讓眾人無不嘆息。就我省首次發現野生大熊貓這一情況,連日來,在國家林業局的安排部署下,來自四川省的1名大熊貓專家、10名具有豐富大熊貓調查經驗的隊員。
正與我省方面相關人員展開緊鑼密鼓的調查,試圖揭開我省是否有野生大熊貓種群的謎底。而據此前報道,森林公安最先查獲的是疑似熊肉和一些野生動物的尸塊。那么,調查人員是如何從疑似熊肉還原出大熊貓的呢?云南瀕科委司法鑒定中心王文智博士說:“分子手段,給辦案人員指明了方向。”
3次分子鑒定 為調查指明了方向
第一次:1月7日
樣品來自同一只大熊貓
云南首次發現大熊貓事件,最初的調查始于一批不清楚來源的野生動物尸塊——2014年12月31日,昭通市水富縣森林公安接到舉報后,在吳某某家中查獲疑似熊肉8.5公斤及一批冰凍的野生動物尸塊。因為無法分辨出這些肉、尸塊來自什么動物,所以只能求助云南瀕科委司法鑒定中心。
1月7日,該中心受理了送來的兩個樣品。森林公安委托中心鑒定是什么動物、兩個樣品是不是來自同一只動物。
該中心主任王文智說,為了鑒定是不是來自同一只大熊貓,中心還開發了一套新的鑒定方法。2月3日出具了鑒定結果:兩個樣品來自同一個體,而且就是大熊貓。
第二次:3月19日
5個樣品屬于兩頭黑熊
鑒定出是大熊貓的結論引起了森林公安的高度重視,又送來了第二批樣品。
3月19日受理的樣品是4塊帶骨頭的殘留物、一塊冰凍肉、一塊油狀物。3月30日鑒定結果出來了:5個樣品來自黑熊,只有冰凍的那塊肉來自大熊貓。5個來自黑熊的樣品,其中4個樣品來自同一只黑熊,另一個樣品屬于另一只黑熊。
第三次:4月3日
被獵殺的是雌性大熊貓
4月3日,森林公安又送來了5個樣品,其中一個是小塊毛皮。16日出的鑒定結果顯示:5個樣品均來自大熊貓。
王文智說,通過對比幾次鑒定出的大熊貓樣品DNA序列發現,這些樣品都來自同一只大熊貓。研究人員還對大熊貓的樣品做了性別鑒定。就像人的“X”和“Y”染色體一樣,動物也可以做性別鑒定。鑒定結果發現被獵殺的是一只雌性大熊貓。
DNA條形碼技術 為調查提供強大支援
據了解,森林公安、海關等有關部門在打擊野生動物盜獵、珍稀植物砍伐時,常常會碰到一個頭疼的問題:很多時候發現的是一些肉、骨頭,還有不完整的毛皮,甚至是一些木屑。盡管執法人員也算得上“見多識廣”,但依法追責一定要鑒定出這些是什么動物、什么植物才行。
好在,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了執法部門很強大的武器,通過現代鑒定手段,可以僅憑一些殘留物,比如碎骨頭、冰凍肉、曬干后的“干巴”、木屑,就可以還原出是什么動植物。這個強大武器就是DNA條形碼技術,通過一段幾百堿基的標準化DNA分子序列,就可以進行物種識別鑒定。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就曾收到一批鑒定樣品,是森林公安送過來的幾包木屑,因為他們懷疑這些木屑來自受保護樹木。采用DNA條形碼技術,研究人員鑒定出這些木屑來自紅豆杉。通過與不同地區紅豆杉的DNA做對比,還能推算出這些紅豆杉大概生活在哪些區域。
除了辨別種屬 還能鑒定親子關系
據了解,云南瀕科委司法鑒定中心成立以來,受理了省內外很多樣品的鑒定,比如熊膽、蛇膽、象牙、豹牙、狗牙、象牙邊角料等。除了可以做野生動物的種屬鑒定、保護等級鑒定外,還可以做家養動物的品種鑒定和親子鑒定。一年大概要受理形態鑒定160件、分子鑒定三四十件。
2013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法院就受理了這樣一件案子:這里的牛是放養的,春夏秋3季牛都在山里吃草,草枯時節就會回來,在山上出生的小牛回家時難免發生爭執。兩家人爭一頭小牛,都說是自家牛生的。法官接到案子后,也很為難。但鑒定后事情變得很有意思,鑒定不僅幫小牛找到了親生“母親”,還發現這兩家的母牛是姐妹關系,因為它們擁有同樣的母系遺傳物質(線粒體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