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新聞網福建連城5月25日電 題:福建連城芷溪:“客家大宅門”里的古村落維護
作者 鐘旖
福建龍巖墻體廣告 “如今全鎮鄉民完全動了起來,專心為了維護好古村落。”站在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古道上,分管芷溪古村維護的廟前鎮組織委員黃濤生如是說。
芷溪是宋代客家先民的扎根地,至今已有500多年前史,據傳,古時流經該村的溪水,其兩岸長滿芷草,因而得名。
村里有至今保存無缺74座古宗祠,139幢古民居,被客家研究人士稱為“客家大宅門”。2010年9月,芷溪村當選“中國前史文化名村”。
萬余人員的芷溪村里,黃氏家廟、集堂、慎修堂、澄川公祠等古宗祠、民居隨處可見,每一處的飛檐、斗拱、隔扇、欄窗都精雕細琢,村里還保留著黃庭堅、何紹基、林則徐等名賢墨寶,及歷代朝廷所賜的積德行善牌子,無價之寶。
記者近來前來采訪,走進保存最無缺的“黃氏家廟”,黃濤生說,這座宗祠僅僅芷溪前史文化的一個縮影。“早前幾年,村子有部分修建沒有采納辦法,造成了損壞。”
2014年開端,連城縣建立了專門的芷溪前史文化名村文物管理站,“有了改動即是一個好的開端”,芷溪村由最開端的“民間維護”到如今的“政府參加”,黃濤生期望“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作為古村落維護開發的“后起之秀”,芷溪村開展的“腳步”不敢放慢。廟前鎮政府劃撥30萬元人民幣清修河道、制定方案修繕古修建、廣泛宣揚,培養鄉民遍及維護意識……目前,當地政府還專門劃出一塊集體土地,用于計劃建造新村,處理建新房與古村落維護的對立。
“重視維護以后,村里的改變很明顯。”初中老師楊竣是地道的芷溪人,鄉民不再將廢物倒向河里、游客增多等細微的改變,變成他與朋友們飯后閑聊的“保留節目”,“咱們不時重視著古村落維護進程”。
“客家人重視傳統,即是賣了自個也不能丟了祖屋。”退休老師黃茂藩與年輕人相同關懷著家園開展,作為芷溪村維護協會負責人,黃茂藩對芷溪的點滴前史了然于心。他表示,客家人的鄉土情懷一直是古村落維護的源動力。
除了古修建,芷溪的風俗也相同前史悠久。農歷正月犁春牛、十番音樂、走古事等讓人叫絕,還有已撒播300多年的元宵游花燈,由琉璃杯裝棕油點亮的99盞小燈負重在花燈上,從正月初一出游到正月十一,被稱為“紙包火”的奇觀。
“芷溪花燈第一人”黃世平經常重視著古村落開展下的文化傳承疑問。47歲的黃世平從事花燈制造36年,家傳三代做花燈的獨門手工讓他“不敢脫離芷溪”,面臨技藝接近失傳的局面,他的主意很樸素:“如今村子開展得越來越好,我要趕緊找到一位學徒。”
“古村落維護咱們起步雖晚,但‘全鎮總動員’凝聚著更大力量。”黃濤生表示,為了合作芷溪古村落“走出去”,積極打造村莊旅行品牌,有關部分已出臺三條精品線路,福建省古村落文物維護競爭性扶持資金也在努力爭取傍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