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墻體廣告施工 張曉暉,是河南大學外語學院的一名德語老師。9年時間里,他募集捐款85萬元,自己捐了15萬元,資助了2000多名貧困學生。最困難時,他晚上、周末都去做家教,業余時間去當翻譯,掙錢來維持“母親助學金”運行。
9年來,他先后23次到山區支教。在他的幫助下,1所小學有了圖書室,3所小學獲贈體育器材,這讓大山里的孩子生活更豐富了。
籌集百萬元 資助2000多名學生
張曉暉說,2006年12月的一天,當他得知自己的一個學生在宿舍用睡眠抵抗饑餓時,他被深深刺痛了。一種強烈的沖動,催促著他要做點什么。
于是,他在博客上發起捐款倡議,并捐出自己一個月工資作為啟動資金。這個倡議得到不少網友的響應,捐款源源不斷匯向這位年輕教師。
這些錢怎么用?如何轉交到貧困學生手中?經過考慮,張曉暉決定發起成立“母親助學金”,主要用于幫助學校和山區的貧困學生。
他每年都會去山區支教兩三次,收集貧困生情況,轉交網友捐款。他始終堅持一項原則:“母親助學金”的每一分錢,都要轉交給受資助的學生。
為此,他去山區支教時購買文具、書本等的費用,全部自己墊付;同行志愿者的路費和食宿費用,也是他自己承擔。
僅2014年,他投入“母親助學金”的運行費用就有近3萬元,占他全部收入的一半。9年來,他募集捐款85萬元,自己捐了15萬元,2000多名孩子受到資助。
辛苦
為籌集運行費用 他做好幾份兼職
攻讀委托培養研究生時,是張曉暉最困難的時候。那時,他只能領到基本工資,為保證“母親助學金”正常運行,他不得不出去打工掙錢。
每周一、三、五晚上,他要去做兩個半小時的家教,周六上午8點半到晚上9點半的業余時間,他會給企業做兼職翻譯。
有時,回到家已經半夜,身體很累,但想到貧困孩子們純真的目光,他就又有了動力。打工掙來的這些錢,他全貼給了“母親助學金”。
“既然做了,即使打工掙錢,也要讓‘母親助學金’繼續運行,不能讓山區的孩子失望。”張曉暉說。
為讓更多人了解“母親助學金”的運行情況,張曉暉始終堅持透明公開的原則。他制作了詳細的捐款明細單和受助人情況報告,并全部在網上公開。
信念
播種無條件的愛 收獲的愛才無私
9年來,張曉暉與貧困山區的孩子建立了深厚感情。為保護孩子的隱私,張曉暉一直堅持不懸掛橫幅、不驚動媒體。
“只有我們播種的愛不附加任何條件,收獲的愛才是無私的。”在博客里,張曉暉這樣寫道。
有次,為了趕凌晨2點的火車,他不得不連夜加班整理賬目、清點物品,身前、身后各掛著一個大包,打車去火車站。
張曉暉經常會收到物品捐贈,如鋼琴、圖書、衣服等,他總是盡可能將它們清理干凈。
他說,這不僅是一份愛心,更是一份尊重。有一次,“母親助學金”收到1000件運動衣,他和幾個學生一起洗,洗衣機不夠了就用手洗,整整忙了兩天。
“每個夢想都值得灌溉,眼淚變成雨水就能落下來,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他們是我們的未來。同一天空底下相關懷,這就是最好的未來……”張曉暉說,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和純真的笑容,是讓他堅持到今天的理由。
傳承
老師的公益事業 影響了眾多學子
在教學中,張曉暉的嚴格是出了名的,甚至不留情面。
有個學生,是他敬重的一個老教授的孩子,但經常不上課,期末時張曉暉不管他怎么求情,堅持給判了不及格。
他在日志中寫道,“我要讓這個孩子知道,父母不可能幫他一輩子,只有付出才有收獲。”雖然張曉暉很少提及助學,也堅決反對還未自立的學生捐款,但他從事的公益活動,卻默默感染并影響著學生。
目前為止,他教過的學生中,已有100多人在畢業后或捐款、或支教,力所能及地參加公益活動。其中的20人,還加入了一對一資助貧困學生的行列。
河南大學研究生周曉明因癌去世,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話就是,將治病所剩的4000元捐款,全部回捐給“母親助學金”。